受命法官周盈文:視力正常,無分藍綠?
台灣人得繳稅 終生養這個法官!
有多少台灣人懂得悲哀?
十項養生的最佳時間
⒈刷牙的最佳時間 飯後3分鐘是漱口、刷牙的最佳時間。因為這時,口腔的細菌開始分解食物殘渣,其產生的酸性物質易腐蝕、溶解牙釉質,使牙齒受到損害。 ⒉飲茶的最佳時間 飲茶養生的最佳時間是用餐1小時後。不少人喜歡飯後馬上飲熱茶,這是很不科學的。因為茶葉中的鞣酸可與食物中的鐵結合成不溶性的鐵鹽,干擾人體對鐵的吸收,時間一長可誘發貧血。 ⒊喝牛奶的最佳時間 因牛奶含有豐富的鈣,中老年人睡覺前飲用,可補償夜間血鈣的低落狀態而保護骨骼。同時,牛奶有催眠作用。 ⒋吃水果的最佳時間 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是飯前1小時。因為水果屬生食,吃生食後再吃熟食,體內白細胞就不會增多,有利於保護人體免疫系統。 ⒌曬太陽的最佳時間 上午8時至10時和下午4時至7時,是曬太陽養生的最佳時間。此時日光以有益的紫外線A光束為主,可使人體產生維生素D,從而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抗癆和防止骨質疏鬆的能力,並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病率。 ⒍美容的最佳時間 皮膚的新陳代謝在24點至次日淩晨6點最為旺盛,因此晚上睡前使用化妝品進行美容護膚效果最佳,能起到促進新陳代謝和保護皮膚健康的功效。 ⒎散步的最佳時間 飯後45分鐘至60分鐘,以每小時4.8公里的速度散步20分鐘,熱量消耗最大,最有利於減肥。如果在飯後兩小時後再散步,效果會更好。 ⒏洗澡的最佳時間 每天晚上睡覺前來一個溫水浴(35℃~45℃),能使全身的肌肉、關節鬆弛,血液迴圈加快,幫助你安然入睡。 ⒐睡眠的最佳時間 午睡最好從13點開始,這時人體感覺已下降,很容易入睡。晚上則以22點至23點上床為佳,因為人的深睡時間在24點至次日淩晨3點,而人在睡後一個半小時即進入深睡狀態。 10.鍛煉的最佳時間 傍晚鍛煉最為有益。原因是:人類的體力發揮或身體的適應能力,均以下午或接近黃昏時分為最佳。此時,人的味覺、視覺、聽覺等感覺最敏感,全身協調能力最強,尤其是心律與血壓都較平穩,最適宜鍛煉。
滿屋 的中古音響器材
測來測去 總不滿意 靈機一動
將一對 高音不佳的喇叭
並接 高音好但低音沒力的喇叭
一聽 意外創造出 不錯效果 音場變寬廣
正陶醉在這成果中
到土城 那又見到 台DENON 擴大機
外殼有損壞 功能賞可
沒想換上後 有多聽到許多細節
這一路走來 沒錢只好 比努力及創意
下來得玩玩改裝!~
總結是 聽音樂真是享受…..
網路電視
http://vivataiwantv.blogspot.com/
宣傳戰考驗台灣人的判斷智慧及道德價值觀
在科技進步 今天媒體一面倒的謊言似是而非的報導
可看出台灣很難算是民主國家
而這問題在人民不在體制
網路電視 或許只是 對抗這威權的微弱反抗
PS: 心得 最近搬家 迷上音響 我很認同 一味花大錢 買高級器材 不如以適當的搭配 組合出最佳效率的音響 然而找出 最適合自己的喜好及調整出配合自己臨聽環境的擺設 這學習過程及心得 才是最大的收獲 這是篇好文章 可以建立正確的 玩音響心態 而 玩音響僅是手段而已,目的是更傳真地聽音樂
怎樣選配音響!這可能是個永恒的話題。因爲目前的世界上還沒有出現一套可以播放任何形式音樂,適合各種不同錄音的音響組合。真的到了那一天這套能滿足任何人口味的音響出現了,這一天就是玩Hi-Fi的末日。
發燒友也好,生産廠家也好都希望搭配出一套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器材,但太困難了,所以才有這麽多人陷入了發燒圈。玩音響才變得如此有魅力。但是這裏我認爲必須正本清源。玩音響僅是手段而已,目的是更傳真地聽音樂,離開了聽音樂這個最終目的,我認爲玩音響就毫無意義了,我們也無必要再討論了。
聽音樂是一種極端感性的藝術活動,而且是一種純粹從個人感性的角度出發的一種情懷。如一首樂曲,你聽後會感悟到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一葉小舟在漂浮……。我聽後也許會理解成在茫茫大草原上,一隻掉隊的大雁在天空盤旋……。你說誰對誰錯。所以,什麽音質、音色…最好,什麽樂曲最動聽,主觀的成份極重。不是你問別人,別人所能回答的,你要問自己,由你自己來回答。特別是初入門者,也許還不能確切地明白自己究竟喜歡什麽。那也不要緊,不妨先聽起來,那怕是答錄機、套裝機開始也無妨。因爲這個問題不解決,你不明白自己要聽什麽音樂喜歡什麽樣的聲音,你就不可能選配到一套滿意的音響組合。
音響器材的選配,主觀的成分占了不少份量,然而器材又是高科技的電子産品,聲音在聲學上也是有相對客觀的標準。因此,玩音響過程中,客觀標準是不可忽視的。完全離開了客觀標準的主觀評價就要滑入唯心的錯誤中。我有一個朋友,總說他的音響組合低音不足,實際上每個去聽過的朋友都說他已滿屋轟鳴。他用的一對三分頻座地音箱,再加一個有源超重低音,還在千方百計地增加低頻。實際上他的問題是失控低頻的量太多而受控制的低頻太少,質太差。所以說發燒友必須把主觀的喜好建立在客觀的基礎上。完全離開客觀標準,而強調主觀的喜好,就聽不到正確的傳真的聲音。例如客觀標準有十條,你更重視#1、2、3,三條是可以的,但必須其餘七條也都合格,如果你只重其中三條而其他七條你就認爲無所謂,甚至把失真當靚聲,那還不如不聽。
有些發燒友喜好一種音色。他希望每張CD放出來都能得到這種音色,這顯然是一種失真的要求。衆所周知,每張CD由於不同的樂隊、不同錄音地點、不同錄音器材,更主要不同的錄音師。錄出的音質、音色肯定是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一套Hi-Fi器材也就是高傳真的器材。應該能把不同錄音的優劣都表現出來,如果一套器材把不很好的錄音也弄得好聽的話,這套器材肯定失真。
一套器材無論什麽價位,關鍵在於和諧互補,使器材的聲音達到一種平衡。不管你喜歡什麽音色,一些基本要求如:頻率回應的平直。中、低價器材在高、低頻兩端是有所限制的,不可能要求過高。但在給出的頻應區間應平直,分析力、動態速度、瞬變、定位、空氣感、音場的一定深闊度,音聲整體的活生感,都應有相應的表現。在這前提下,在某些方面略有突出(適當的音染色),但又不妨礙整體的平衡,那是允許的。反之無論把中頻做得多麽甜美、柔潤,而在整體表現很差的器材是不能說成是好的器材,至少我個人認爲是很差的器材。這裏所說的“做”,實際上是一種人爲的音染,如果過份了,就會帶來副作用。聲音拖慢了,濃渾一片。失去了音樂自然流暢的流動感,活生感,失去了音樂的細緻度、節奏、分析力、動態瞬變……。總而言之,傳真度大大降低了。
Hi-Fi的真意就是高度傳真。玩Hi-Fi就是要通過器材的搭配、線材的挑選、音箱的擺位、聽音環境的聲學佈置,把現有組合的缺點降到最小,把它的優點最大發揮。爲了能聽到更好的更接近原味(錄音)的音樂。
一般來說,只要是市場經營多年的品牌,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品牌,基本上質量差不到哪里去,而且同一品牌下也基本上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可以說同一品牌中不存在低價位的好過高價位的物超所值貨。可以說沒有衰聲的器材,全在乎你個人喜好,全在乎你如何搭配和調校。
常有人問我A機比B機如何,這種問題是很難回答的。二種牌子,聲音走向不同,靚聲的搭配也不同,無從可比。你一定要把他們放到同一搭配中來比較,也許有明顯結果,但是結果是不正確的。記得有本雜誌在測試Accuphase DP-65 CD機時,搭配PS Audio 6.2前級(約6000元)聽感表現大大好過MARK 38前級(30000多元)就是有力說明。MARK 38無論品牌、質量、綜合表現都同PS Audio 6.2不是一個檔次,出現上面情況,就是搭配的原因。兩件起不到互補作用的器材放在一起,決不會有靚聲。
有人問我,某雜誌說A器材如何如何好,你說我就買它好嗎?這種看法叫人蹄笑皆非。雜誌的測試評論首先代表評論人的聽感,其次雜誌所用全套的搭配器材與你的不同,他們的聽音環境也與你大不相同,怎麽可以以它的評論作依據呢!你多看幾種雜誌就會知道經常有一部機器二本雜誌的評論大相徑庭,你說誰錯?誰對?雜誌社往往在測試一部萬元內的器材時用上幾十萬的搭配器材,它所能聽到的聲音,你從你自己全套萬多二萬元的器材上怎麽也聽不到,你說雜誌評論員胡說嗎?不!是你自己錯誤地理解了。因此,我反復提醒發燒友,一定要自己聽過,而且在相應價位搭配的器材上聽過才是真的依據。雜誌的評論僅僅是一個參考,你最多也只能說這件器材在他們的搭配調校下,聲音是怎麽的好,決不可作爲購機依據。但雜誌的評論特別是一些信譽好的老牌雜誌,他們的評論常常能正確的反映出一部器材的聲音走向和內在質量,這給你挑選搭配幫助很大。
搭配之道衆說紛雲。按價格論,有說功放最關鍵應占40-50%投資,有說喇叭是直接發聲的應用50%投資,有人說線材是神經線用30-40%投資也不爲多……。發燒友往往無所適從,事實上從全套器材各部的工作情況分析一下,你自己應該能判斷出投資比例。
我們就其主要部分:音源、功放、喇叭、線材來看一下:
CD機。它負責把音樂的數碼信號從CD片上讀出來,並且把它轉換成類比信號。因此CD機能否把CD片上所記錄的信號儘量多地讀出,能否把讀出的信號儘量完整地轉換成類比信號,而且還要求它能提供沒有失真、沒噪音的純淨的類比信號。在這裏所發生的每一個誤差將要被放大器上千倍地放大,而且功放越高級,輸出功率越大,則放大倍數也越大,喇叭越好,越能原汁原味地放音,則CD機的每一個缺點都能聽出來。其他音源的原理也是如此,你說這一環節能馬虎嗎?低檔的CD機也許只能讀出60%的信號甚至只有50%,後面的器材再好,也只能聽到60%或50%,決不會多出來。因此講作爲信號的源頭,是十分重要的。源頭有的並且是好的信號,後面才可能有,才可能是好的。源頭沒有的且不好的信號,後面決不可能有,也不可能好。
功放。作爲信號的主要放大設備,它要對信號放大上千倍,並最終産生足夠的電流去推動揚聲器,也是音響系統中很關鍵的,從電壓放大到電流放大,光信號直接流經的零件,就有上百個;可能産生的失真有:開關失真、瞬態失真、交越失真、諧波失真、非線性失真、相位失真……,再加上每一個劣質零件都可能是一個噪音源,所以功放的質量也是直接影響聽音質量。一台劣質的放大器很可能把音源輸出的正確信號破壞掉。值得欣慰的是由於電子技術發展到今天,技術已成熟,對克服上述失真的手段也是很多,很穩定。但儘管如此,挑選時也不可掉以輕心。
喇叭是整套器材中唯一直接發聲的器件。而電動揚聲器又是目前失真最大的器件,所以中低價位的音箱往往都帶有明顯的聲音走向,這也許是一種折中,一種無奈。而音箱又是一件純被動器材,僅在整套器材的最後一關。所以要通過其他手段來調校它的聲音走向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調選一對符合自己聽音喜好的音箱就格外重要。一旦音箱的聲音走向找對了,前面的功放、CD機相對就容易找了。而一旦找錯一對音箱,怎麽換功放也還是覺得聲音不對頭。因此在音箱上略微多花點投資以找到一對適合自己胃口的音箱是值得的。
再談談線材,本來一般都認爲信號線喇叭線只不過起到一種連接作用,是電信號的一個通道,無關緊要。但事實證明,線材對聲音的影響是很大的,很明顯的。研究表明,不同線材不僅電阻不同,而且電容、電感也各不相同。由於電容、電感的存在,就有了與頻率有關的容抗、感抗。這樣濾波的作用就産生了,不同的線材對不同頻率信號表現出不同的阻抗。因此,線材就不只是一條通道了,它還有濾波作用,這足以偷去不少有用的信號,而使聽音效果明顯改變下降。因此,挑選適當的線材是必要的,對整套器材有互補作用。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要問,你說到現在好象什麽都重要,到底什麽最重要呢?我說一套器材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在選配器材時,首先一整套器材應在同一檔次上,如把不同檔次的器材配在一起,高檔的器材就不能很充分發揮。當然我說的每一環節都重要並不是說資金要平分,但也不應該差距太大。例如你用1.5萬組一套,50%買音箱,餘下0.75萬線材、功放、CD機,可以說0.75萬的音箱不能充分發揮其特長,而同一價位層的組合,經過發燒友精心調校,可使各個環節的優點充分發揮,使你能聽到自己所追求的又是正確的聲音。這樣的組合常常可以安心的聽音樂。
選購器材第一步應先挑選音箱。當然是按自己投資額度內的,按自己喜好的音色,綜合音箱總體的平衡表現,在低價位中決不能求全。可以肯定的說就是在極品級的器材中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器材。以壹萬伍仟元投資而言,花伍仟元左右可挑選到一對不錯的書架式喇叭,應該從書架式開始步入發燒。ProAc的TabletteⅢ;HARBETH的P-3;DALI的Royal menuet;EPOS的ES-11;Monitor Audio的MA700Ⅱ以及3/5A等等,都是很好的小喇叭,其他如Chario、Celestion、Rogers、Jmlab、KEF、Jamo等品牌中也都有可供選擇的小喇叭。也在乎你對音色的偏好,但總體平衡表現還是首要的。
關於CD機在3-5仟價位可挑選到不錯的CD機作爲音源。我認爲第一要求是分析力盡可能高,不應有過多的偏向(音染),聲音也要盡可能的準確,因爲在音源位置過份強調音色的個人喜好,一定要聲音達到自己喜歡的那個調子。那麽你在以後的發燒過程中會發現自己手腳被捆住了,整套器材的聲音走向被定在一條狹窄的小弄堂裏,調校的餘地太小了,往往結果是買回來沒多少時間,就急著換器材。可以說大多數初入門的發燒友所謂喜歡某種音色都是不可靠的,往往在聽了一段時間,軟體也聽多了,發燒友間的交流走動也多了,你會發現這種音色並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你也會逐步明確究竟什麽是正確的聲音。所以音源一定要最少偏好的,實際中性的音源可以通過後面的器材,調校出自己所喜歡的聲音。當然也可以調校其他走向的聲音。在這個價位中,可選擇的品牌是很多的,但可以說大多數是日本品牌。PHILIPS CD-950、Marantz CD-72、Pioneer PD-S701,S901、DENON DCD-2560。其他TEAC、AURA、SONY、NAD、ARCAM品牌中都有這個價位的CD機,表現都還不錯的。
功放的選擇基本也是這個原則,作爲電子技術,放大器原理是個有幾十年歷史的成熟技術,從高級到低級任何品牌的放大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僅僅做法不同。譬如,爲了實現DC放大,你用伺服電路來控制中點0位元,我用零件精確選擇和配對來實現中點0位,他用雙差分全互補來得到……。老實說每種作法有其長,也有其短,從技術層面中很難斷言誰優誰劣,但全在乎製作工藝、零件優化挑選。至於功放的A類、AB類、B類,也可能各有優缺點。就拿A類功放講吧,音質、音色、失生真度都是幾類功放中最好的。但是他的製作成本高,售價當然也高。他的耗電之巨也是可觀的,再則純A類那種音色,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所以說一切要適合你自己。以4-5仟的價位,是可以挑選自己中意的,但一定要注意製造工藝,如:AudioLab 8000、AURA VA-80,VA-100、ARCAM、DELTA290、MUSICAL FIDELITY E-30、MARANTZ、Audio Innovations ALTO、Alchemist APD系列、Mission、Luxman等都是很好的品牌。這裏值得一提的英國的中低價位功放,一般而言,這一類功放有較好音樂性,較高的性價比,是初入門發燒友的好選擇。
三樣器材都已買回來了,你就可能用手頭的普通線以及跟機線連接起來,坐下來聽了。唉!有人說你忘了配線材了,不!我沒忘。因爲我認爲線材不可以同器材一齊買。線材應在你聽了一些時間後,對你配回來的三大件的聲音,有什麽,缺什麽,有個瞭解後,再有的放矢地選配線材。最好找一家有很多品種線的音響行,並可提供試線的,這樣你可選到適合你的線材。選線材從理論上講越短它的電阻、電容、電感也最少,它對聲音的影響也最少,也就是越聽不出線的個性。但是,在中低價位中往往要通過線材的個性來調校聲音,所以又不宜用過短的線材,一般信號線1-1.5M、喇叭線2-3M比較適中。線材的選配也是一個互補的原則,器材中哪一方面表現較差,那麽所配線材在這一方面就應有較好的表現,但矯枉過正未必正確,例如你發現聲音太薄,中高略多、沖,低頻太少,於是你去買種聲音厚濃,分析力差的線,那麽會適得其反出現了一種悶渾,分析力明顯下降,聲音明顯慢拖遝音場內縮。這是因爲,你原先聽到的表現是一種相對感覺,雖然你感到中高頻略多、沖、太薄,只是低頻太少造成,如果按客觀標準來講,你的中高並不一定多,而且其他指標,如分析力、音場深闊也只是一般。你如選一種中性而略厚的線,則低頻雖沒有增加那麽多,但其他頻段的表現也沒有明顯降低。聽感上由於增加了一點低頻而使中高變得厚潤,你也不再感到中高前沖了,整個音場變得更實在,深厚感也很明顯了。你反而會感到改變不少。這僅是舉例,實際操作要舉一反三去選配,調校。
到那一天,你選到滿意的線材後,你的這一輪選配器材是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精細的、反復的調校了。配一套音響器材是爲了聽音樂,所以不應經常換器材,而是通過手中的器材充分發揮“玩”的真諦,要把一套器材玩儘是很有意義的,可是這樣一套音響剛買回來的表現也只有30-40%,通過線材、避震、調校改變聽音環境,可以使器材發揮到70-80%。如果你選配很恰當,那麽,發揮到90%至100%也是可能的。我就認識一位元發燒友,一年中三換CD機,到最後還是不滿意。發燒關鍵在於“玩”,如果可以通過換器材(也就是買得到)能達到最佳效果的話,那麽玩音響就不存在了。廠商和音響行早就推出不需要“玩”的“最佳組合”了,那麽發燒這個詞就不存在了。
通過自己“玩”、調校,使自己的組合發出同價位中最好的聲音,那種愉快是難以言表的,這也就是發燒的隊伍日益狀大的根本所在。
希望你能把你自己的組合玩出好的音色。
如果你在你音響中領略到一種海涵寬厚的包容性,一種能讓你全身心投入音樂的忘我境界,那麽我恭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