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電影欣賞]城市广场:飞蛾扑火般的短暂绚烂


图片­
     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其实由来已久,《城市广场》的推出让我不自觉的想到了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同是信仰坚定的双方,在对真理的探求中掺入了血液酝酿的酒,一代代的殉道者喝着这种酒却愈加迷醉,真理却模糊不见了,剩下的只有罪恶。加上政治对于思想镇压的奢求,宗教往往会与皇权结盟,人们信仰的变成了压制意识的石头,往往这时候,宗教是邪恶的。但是宗教,以基督教为甚,其历史已经追溯到了古时,祷告的声音弥漫着古老的黄沙,在它能够存活至今的理由,相信也不仅仅是陈旧社会中残羹冷炙了。更何况今天的西方,仍旧在被基督教义散布天下的情况下。归咎到底,无非不是人们的心中漂泊无依的反射。­
    《城市广场》在电影主流的中心美国并没有上映,论投资和规模,《城市广场》是昂贵的,在那个繁荣的电影聚集地没有被接纳,往往和这部电影的话题性是分不开的,就像我们国内对于某些话题要心照不宣一样。那些话题你可以提及,但必须是在正面的外衣下示人,就像我们是讲求爱的,我们的生事为了让一切变得更好。但真相呢,或者说开始呢,是被一幕血淋淋的画卷蒙裹着,有些人正是经历了“开始”时的宿命,难免让人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宁和平的时代。­
    这部电影似乎是打着古时才女希帕提娅的传记电影而博得关注的,但是在观赏完本片之后,觉得包括希帕提娅在内的所有人都显得那么渺小虚弱。在我眼中希帕提娅对于科学和自己的信仰的热衷似乎过于执着,她是位优秀正值的科学家没错,可是在一个信仰不同,充满矛盾的时代,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力量往往是对现实来说是蚍蜉撼大树的,在一波波的大浪侵蚀了和平的宿命中,多数人选择了随波逐流,为了活下去。希帕提娅却用她那较弱的身体企图这场灾难的侵袭,但她太渺小了,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那么何况是自己身后的人呢?我宁可看到的是她在宗教的威逼下被动屈服,然后做一个冷眼旁观的闲云野鹤,如果仇视宗教的一个理由就是它会用莫须有的名义去摧残一切美丽的事物,将它们毁灭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希帕提娅成为了这其中的牺牲品。­
  ­
    所以希帕提娅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参照物,她死了,有的人活了下来。她的一个学生,一个奴隶,都对这位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子怀有憧憬和迷恋。但是在这场信仰的暴风雨刮过之后,他们都变了。深爱着希帕提娅的俄瑞斯忒斯开始带着贵族子弟所固有的高傲和蛮横,但在暴力的基督教的压迫下,他也不得不在现实中低头,不过能够确认的是他算得上式对希帕提娅最忠诚的那位了,在对于信仰的决斗中他犹豫着,矛盾两难着,只不过他还是选择了生存的那条绳子,狼狈的没有松开。达乌斯是希帕提娅最忠诚的奴仆,他爱她甚过俄瑞斯忒斯,但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他完全没有一个证明自己才能的机遇,于是他加入了基督教,为的是一个作为男人的尊严,他不想成为一个女人脚下的陪衬,这时候希帕提娅成为了他的羁绊,一个时代毁掉了他的爱,希帕提娅对于他来说永远是遥远的。­
    少数人牵动着改变着一个时代,而更多的人被这个时代所操控着。­
ps: ­
1. 希帕提娅(Hypatia)不仅是数学家,更是哲学家、天文学家、占星学家、令人尊敬的教师,愚以为她还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2. 虽然希帕提娅遭受了侮辱和虐杀(肢解和暴尸),但她的灵魂得到了解放,尤其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导致其精神上获得了超越时代的自由,她是幸福和满足的!正如欧几里德被杀害时感触一样,他们最大的遗憾只是没有得到更多的时间认识和传播更多的真理而已。

3. 悲惨的是那两位男主角(学生):俄瑞斯忒斯(Orestes)继承父业成为执政官(prefect),却迫于宗教迫害淫威而无法保护自己尊敬而深爱的老师;达乌斯(Davus)从奴隶一路拼杀而成为基督教骨干(Parabolan),却只能以亲手窒杀自己尊敬而深爱的老师以使其减少其痛苦和羞辱。

4. 更加悲惨的是那些狂热的宗教分子,看起来是他们是圣徒和胜利者,但他们亲手扼杀了希帕提娅,也就同时扼杀了她所代表的真理、自由、和谐、美好。他们是迷信而愚昧的,更是被愚弄的,等待他们的将是祸及子孙后代的巨大灾难——因为他们亲手造就了一个历经数个世纪的黑暗时代(Dark Age)。

今敏的兩部電影 簡介及視頻


今敏的兩部電影  簡介及視頻  值得觀賞 

的劇情結構屬於一種戲中戲風格。
立花源也導演為了替女演員藤原千代子拍攝紀錄片,於是造訪她的住所。藤原千代子曾是相當知名的女演員,後來卻在事業的巔峰時選擇引退,這讓立花源也感到困惑。於是立花源也藉由與藤原千代子的對談中慢慢進入了她的內心世界。
或很多事和感情我們 愛上的是追尋的過程那個自己 而未必是結果 ! 



今敏導演劇場版動畫,也是他的第3部作品,2003年於日本上映,曾經入圍日本媒體藝術節賞年度最佳電影,並獲選為2003年第7回文部省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優秀獎
在一個聖誕夜裡,三個無家可歸的人──小花(一位okama)、阿仁(一位聲音粗啞的中年遊民)與美雪(一位離家出走的少女)在垃圾場找尋小花要給美雪聖誕禮物時,找到一位被遺棄的女嬰和幾個與女嬰的親生父母有關的線索。使用在袋子中的線索──數張女嬰的父母的照片和一張某家俱樂部的 卡片,這是一個已經被設置好的計畫──要找到女嬰的人們去找女嬰的親生父母,雖然小花想要扶養她因為小花覺得自己像個母親。阿仁(一位嗜酒者)認為他們並 不能給那位女嬰帶來任何幸福,還不如把女嬰還給她的親生父母。而基本上來說,小花完全同意他的想法,於是他們開始出發前往卡片中的地址。小花並給女嬰取名 為清子,其意思為「純潔的小孩」,因為小花相信聖誕夜是一年之中最純潔的一個夜晚。

[電影欣賞]當人生成為故事 —電影「大魚」(或「大智若魚」)


看過Daniel Wallace的文學作品「Big Fish」,再來看由John August改編、Tim Burton執導的電影「Big Fish」,實在是深深嘆服在John August和Tim Burton的合作之下,不僅將原著的精神發揮出來,並且在適度的改編後,更加的畫龍點睛,並且也讓原本比較鬆散的小說,結構的非常有深度,是文學作品搬上螢幕,非常優秀成功的再創作。
  「大魚」原著充滿了故事,電影擇其精華畫龍點睛,這些故事立刻組織成深入淺出的人生寓言,充滿幽默玩笑、大智若愚的哲理。
  電影中的父親是個非常有想像力的人,他生命中的經歷,全都透過他的想像力,編織成故事,但因為故事一次又一次重新講述,越來越多新的想像力滲透進去,以致於故事到後來簡直像神話一般,脫離了現實,讓人無法分辨這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或哪些部分是真,哪些部分是假,它們真的發生過嗎?
  直到電影最後父親過世,朋友們來祭悼,我們方才恍然大悟,父親的故事都是真的,但也都是假的,因為他作了太多創意的想像編織,譬如把一對雙胞胎中國女人,變成下半身相連上半身獨立的連體人,或把馬戲班班主講成半夜會變成大狼狗的狼人,但無論如何,既然這些人物存在,當然,每個故事也多少描述了某些生活經歷,只是添加了很多誇張與宣染。
  因此,這些個父親所說的故事,給了我們一些可以思考的空間:
   1.為何要不停的說故事?
   2.為何要有那些個宣染與誇張,使故事又真又假,難以區辨?
   3.把人生變成真假難辨的故事,算不算說謊呢?
   4.又該怎麼區辨生命情境中的真實與謊言?
  
   作為一個電影觀眾,我們可以隔層距離觀看並詢問。
  
   但身為一直不停聽故事,從小聽到大,這電影中的兒子威爾,他其實是很困惑的,因為他不曉得怎樣撥開故事雲霧,看見父親的真實面貌,他不知道父親是誰,他又為什麼一直說故事?
  電影敘事,就是從威爾觀點來看這不停說故事的父親。對這說故事的父親,小時候他沈醉著,長到一個程度,他困惑著,再後來,他開始不耐煩。到他結婚那天,父親在他婚禮上還在說故事,而且是那最經典的,跟那條大魚、結婚戒指、以及他誕生有關的故事,他終於抓狂了,他問父親為何要一直重複這些故事,為何即使在他婚禮上,父親還是因說故事成為來賓的焦點?父親搶走了所有的光彩,而且還是用荒誕不羈的「故事」,可是,婚禮卻是他非常關鍵的真實人生阿。他很生氣,跟父親起了衝突,從此他三年都沒跟父親說話。
  當然,威爾內心深處的痛是,父親好像愛故事中的世界遠勝過愛他和母親,儘管母親不這樣想。他甚至懷疑,故事中存有父親婚外情的修飾包裝。
  因此,「說故事」,就成為這部電影中最寓言、也最大智若愚(魚)的部分。

生與死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父親說著威爾出生那一天,那天他釣到傳說中像人一般大的鯰魚,他用的釣餌是結婚戒指,他釣到這條魚,但他隨即把戒指拿回來,把魚放了,他說:「我不能讓我兒子日後沒有這條魚,沒有釣到這條魚的快樂。這故事告訴我們,想釣到像這條魚一般的女人,需要給她結婚戒指。」父親講這個故事的一開始,威爾是幼孩,等他講完,已是威爾的婚禮,這運鏡有雙重含意:一是威爾聽這個故事從小聽到大,聽到煩不勝煩了;另一是,這大魚,跟婚約、跟生命傳承是有關係的。
  電影開始講述第二個故事,是父親威爾知道父親即將臨終之時,這時他已跟父親三年沒有說話。  
  威爾趕回家陪父親臨終,在飛機上威爾回想父親說的另一個荒誕不羈的故事:父親小時曾在一個女巫的眼中看到自己如何死。因著知道自己是如何死的,長大後他有了莫大的勇氣,跟一個巨人從敵變友的,離開出生的小鎮,出外闖人生。他跟巨人說:「可能不是因為你太大,而是因為這鎮太小,它對我也是,因為我野心太大。」離開出生小鎮時,他再度碰到女巫,女巫跟他說:「大魚是永遠不會被抓到的。」
  電影一開始這兩個據威爾看來根本不可能是真實的故事,卻富含生命週期的象徵,這已經點出了,故事不可能只是故事,它還有其他的,端看說故事的人要怎麼說,聽故事的人又會怎麼聽。          

小鎮的兩個版本

  譬如父親所描述的一個小鎮,它是阿拉巴馬最秘密的地方,父親便說了兩個故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父親離開他出生小鎮,準備到大世界闖天下之際,他途經這秘密之地,他發現這小鎮美好到讓人眷戀不想離開,詩人十二年來只寫了草綠天藍鎮美三句詩,鎮上每個人都把鞋吊上高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會再離開,不會再需要用到鞋了。父親在這裡遇到了一個小女孩安妮,安妮八歲,父親已十八歲,安妮跟父親說,現在我們差很多,但等你四十八、我三十八,我們之間就差不多了,這不只意味小小的安妮已渴望跟父親一輩子在一起,更意味人生歷程,三十歲以後結婚生子,生活就開始週而復始,年歲不再造成遙隔的心靈距離。
  父親說,這個鎮讓我感覺既陌生,又熟悉。
  但他清醒過來,他不要成為那個就此安定終老的詩人,他沒有忘記自己的野心,因此他要求離開,鎮上人不肯還他鞋子,問他:「沒有鞋怎麼走?」父親答:「可能會受點傷吧。」父親離開了。
  關於這個鎮,第二個版本是發生於父親已結婚生子、闖蕩事業成功之時。歲月使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觀點。現在的父親該有的都有了,如果說他還需要什麼,那就是「意義」。當他途經這他當年認為的美好小鎮,卻發現它的美好並沒能永久存留,它受累於房地產經濟變遷,如今它已一貧如洗,成為破敗之地。父親在這裡作了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他將這個鎮買了下來,重新建設,讓它恢復昔日美好,讓居民繼續居住。在這裡他遇見昔日的小女孩安妮,她已長大成美人,只是父親永不可能像她當年想的,娶她,跟她相伴終生,因為父親更愛妻子與兒子。父親將小鎮恢復後,成為這小鎮的擁有者,卻又無聲無息的離開了。
  「歲月使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觀點」,是這小鎮故事擁有兩個版本畫龍點睛的詮釋。父親第一次到小鎮,遇見水中裸女,那時他眼見著有水蛇潛行到她身邊,他游泳過去抓水蛇救她,結果水蛇變成一根樹棍,水中裸女也遊遠不見了。
  第二次途經小鎮,是遇上了滂泊大雨,他只好停車,他從車內向外看,彷彿是淹進了水底般,他看見水中裸女,遊經他車窗前面,又遊走了;等雨停了,他卻發現自己車子停在一棵樹上。水中裸女好像是遊過來救他的。
   他救水中美女,結果水中美女遊向遠方,他也離了小鎮去外邊大世界打拼;等他被水中美女拯救,他發現自己落腳在這小鎮,他救了這個小鎮。
  小鎮,其實是譬喻生活中的穩定、安適、美好,父親第一次經過小鎮,知道它好,卻不肯駐留,是因為他那時一點都不想要安定、美好、舒適,他還很年輕,他想要冒險,他想要經歷,因此他離開了。
  「歲月使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觀點」,等他娶妻生子,他開始知道,穩定、安適、美好是婚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品質,男人為了妻兒,要全力爭取這樣的品質,儘管這意味他不能再讓自己大起大落的冒險,因為他的賭注已不再只是自己。所以他用一個高昂的代價買下小鎮的穩定、安適與美好。
這再度說出了男人生命歷程中另一重境界。在這歷程中,可能是豐富的、也可能是危險的。當男人安了家、立了業,心靈深處的偉大夢想仍在呼喚時,這時的男人被稱為中年抓狂,這時的他重視心靈精神遠勝過物質,萬一有機會,他可能會選擇變成一個理想主義者,也可能會選擇重拾當初放棄過的初戀感覺、開始有外遇。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會搖撼安定生活,是充滿刺激冒險、甚至是危險的。這就是為什麼父親會再說一次小鎮與安妮的故事,因為或是年輕、或是中年,小鎮與安妮所代表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詮釋。而在這兩次故事,威爾的父親都知道必須選擇離開小鎮與安妮,第一次離開是為了自己的夢想,第二次離開,是知道自己必須把夢想放在家人身上。
  裸體美女彷彿是父親心中的掌舵者,誘引他,讓他看見他應當看見的。因此第一次站在遠方,讓他知道他不宜久留;第二次在他冒險旅途中救他,讓她看見他需要給小鎮一份穩定、安適、美好的承諾。
  父親正是這麼作的,他給了妻兒安定,他將他那份不能被拘限的生命力,變成一個又一個故事,在傳講中滿足自己靈魂深處的渴望。
   他有兩個自我,一個變的很平凡,另一個仍在心靈深處冒險。當威爾覺得父親更愛那些故事,他其實是隱隱感受到了父親的靈魂,他為此不安,覺得他愛這些故事遠勝過愛他與母親。威爾感受的是對的,但威爾不知道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父親知道他需要從那個小鎮故事中消失,他活在母親和他的身邊,他和母親才是他真正的小鎮。  
  現實生活總是平淡平凡不斷重複的,當父親不停的說故事,其實是要把平凡留給自己,把最寶貴的禮物送給威爾,那就是心靈深處能創造神奇、深刻、豐富、歡樂的幻想力,那是平凡人生不能奪走的財富,是那尾永遠不會被抓到的魚。
  可是威爾並不懂。  

到底真相是什麼?

  對威爾來說,等他長大到一個程度,就對父親一直不停反覆的故事不耐煩了,他渴望跟父親「真實」的接觸,他越聽父親的故事,越不能瞭解父親,那些離奇的冒險、女巫、連體女人、甚至追求母親的過程、從軍,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為何父親不能放棄故事的來跟他溝通?故事是說給孩子聽的,等孩子長大還說故事,就變成謊言了。父親說:「大部分男人都是直接陳述事件經過,不複雜,但也不會有意思。」威爾跟妻子說:「父親說的一切故事都不是事實!」妻子回答:「可是,什麼是事實呢?」
  當威爾三年不跟父親講話,直到父親臨終之際才碰面,他已快作父親了,他只想有一次好好跟父親談話,他問父親:「你到底是誰?我完全不瞭解你,但我想知道你的真實面貌。如果我的孩子長大後竟然完全不瞭解我,這是會殺了我的。」父親先反問:「你希望我是怎樣的人?」然後父親回答:「我出生以來一直在做我自己,你如果沒有看到這一點,這是你的失敗。」
  父親跟他說完這句話以後,他去幫父親清理父親最珍愛的游泳池。父親這一生一直酷愛游泳,他最精彩的故事中總是有水,當然,還有那條大魚。所以即使父親病重,仍希望游泳池是好好的。威爾去清游泳池,可能是不斷思考父親的話,彷彿被父親點醒了,他開始轉換角色,企圖從父親角度來思考....總之,他站在游泳池旁,有一瞬間,他看到了那條父親故事中的大魚,牠隨即消失。
  這使威爾決定花時間從父親的立場角度來認識父親。有兩個人幫助了他。一個是小鎮故事中的安妮,另一個是跟他們有幾十年友誼的家庭醫師。

故事讓遺憾的人生得以圓滿

  威爾找到了小鎮故事中的安妮,問安妮到底真實的父親是怎樣的人:「我父親說了許多他未做的事,我相信他一定也作了很多他未說的事,我想調解這兩點。」
  當然,威爾想知道,父親的故事中有沒有包裝婚外情?何以他老覺得父親愛那些故事遠勝過愛母親和他?
  安妮佐證了父親故事中部分的真實性,安妮告訴威爾,人人都愛他的父親,因為他帶給人希望與歡樂,最後,讓威爾大大意外的,安妮說自己不只是小鎮故事中的安妮,還是父親故事中的女巫:「對他來說,只有兩種女人,一是你母親,另一是所有其他女人,我愛上不愛我的人,因此我生活在一個神話裡。」
  安妮是父親故事中的女巫,這是父親處理一段永不可能有結果的情感的方式,他讓她成為女巫,不過,是個讓他能參透死亡的女巫,這也意味儘管兩人不可能發展愛情,但安妮在父親人生中還是有著重要的份量;而從安妮的角度,她也願意活在故事中,她透過父親的小鎮故事,追念著這份單戀的愛情。安妮說:「你是他故事外的生活中最真實的。」
  再來是家庭醫生。他知道威爾對父親的埋怨。當父親再度中風被送到醫院,大家一齊等著急救,家庭醫生跟威爾說:「我生命中最懊惱的是,人們想和那些聽不見他們說話的人談話。」是誰聽不見誰?當然,從威爾的角度是:「我父親和我從不談話。」醫生繼續說:「你父親很遺憾你出生時他正出差,他不在旁邊。其實當時醫院根本不容許分娩時有男人在旁邊,所以他有沒有出差並沒多大差別,不過,他就是遺憾。這就是跟你出生有關的事實,其實事實並不感人,對不對?如果是我,我也會選擇奇特的版本。」而那個用結婚戒指釣到鯰魚的版本,多奇特,又多富含象徵意味阿!
  威爾恍然大悟。
  
   故事能讓父親圓滿生命中的平凡與遺憾,父親也透過故事詮釋生命,陳述事實總是言語平淡的,而說故事,容許很多的詮釋,可以隨歲月一再翻新。故事是父親心靈的呈現,是父親對生命的寓言,因此故事中的父親,仍舊是真實的,父親沒有說謊,是他自己聽不懂父親的故事。
  現在父親臨終,該怎樣圓滿他的死亡,讓他能繼續用他心靈內在的那個不斷透過想像冒險的自我,來步入死亡?  
  
   威爾看著父親的憔悴、無力感,他一再用「我需要水」來表達他眼看著生命正在枯乾的感受,威爾突然徹底了悟了,父親是一條不能被抓到的大魚,因為他充滿豐富的生命力,他也必須這樣走向死亡。
   父親死前是威爾單獨相陪,陪伴父親臨終之際,威爾跟父親說了一個故事,那是他幻想的、送給父親的故事,他這時才發現他完全遺傳了父親,父親把創造故事、說故事的能力,送給了他。威爾的故事說的好極了,最重要的是,他編的父親的臨終故事,彙整了父親對他這一生所描述的所有的故事、故事中所有的人物,他把父親故事中從生到老的一切內容融會進去後,再賦予病與死充滿積極樂觀盼望的神話似的詮釋。儘管他曾抗拒,但他真的完全記住了父親曾說過的所有故事。
  在父親邁向死亡的故事中,父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出現了,他們群集於小鎮,是那優美、既陌生又熟悉的小鎮,也是那被父親拯救賦予意義的小鎮,是那有安妮、有巫婆的小鎮,現在,這小鎮出現第三個版本,是威爾創造的。在故事中,威爾抱著父親到小鎮湖畔,將父親的鞋掛到高空,因為父親將永遠用不到了,所有故事中的人都只有歡樂沒有眼淚與憂愁的送行,母親站在湖中,也含笑送他,父親跟母親說:「你是我的水中美人。」然後,威爾將父親浸入水裡,突然,父親變成了一條大鯰魚,快樂游向水深之處,威爾說:「你變成原來的你。」父親死後,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充滿生命力的活著,這條大鯰魚是永遠不會被抓到的。
   父親在威廉的故事中安詳瞑目。父親知道,威爾終於瞭解了心靈最深處的他。
   威爾用故事幫父親送終時,他還不知道,那些個父親故事中的人物,除了安妮,還有誰是真正存在的?結果父親在自己的追思喪禮上,給了威爾最後一個驚喜:那些故事中的人物全都出席了,儘管故事與真實未必百分百符合,但是,他們是存在的。父親不是說謊的人,他只是宣染誇張,讓故事更有趣,更成為更深刻的寓言罷了!真的如父親說的:「大部分男人都是直接陳述事件經過,不複雜,但也不會有意思。」而父親在故事中反省、整理自己的人生,用故事詮釋出男人生命的週期,以及最寶貴的信念與價值,並將這些故事送給威爾,使威爾能把這些故事再講給自己的兒女們聽,不正是父親一再說的「我將我釣到的那條大鯰魚給放了,因為我不能讓我兒子日後沒有這條魚,這樣他就沒有釣到這條魚的快樂了。」這句話背後的深意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寫了非常多部小說,因此他也是個說故事的人,在他所寫的的小說「靜靜的生活」中,他提到文學家、也就是說故事的人,一定得讓自己身心安頓,才能最自然最誠實的說出最美的人生境界。身為說故事的我,我非常同意大江健三郎的觀點,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是在迂迴的整理自己、整理人生,那一切的難以啟口的、需要整理的、尚未瞭解的自己,都是在故事中慢慢浮現,也是透過故事,會說出那尚被期待的自己、以及還有可能被提升的自己,在迂迴的說自己的故事之間,說故事與聽故事的心靈相遇,我們透過故事呈現人性本相、人生窘況,也透過故事洩露生命渴望,最後,故事讓我們心靈深處開啟一扇門,以我們的有限與短暫,迎向無限與永恆。
當威爾跟父親說最後的故事,威爾說:「我抱著你到小鎮湖畔,將你的鞋掛到高空,因為你將永遠用不到了,所有故事中的人都只有歡樂沒有眼淚與憂愁的送行,母親站在湖中,也含笑送你,你跟母親說:「你是我的水中美人。」然後,我將你浸入水裡,突然,你變成了一條大鯰魚,快樂游向水深之處,我說:「你變成原來的你。」因為你死後,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充滿生命力的活著,你這條大鯰魚是永遠不會被抓到的。」當威爾說這故事,豈不是以充滿盼望的信仰力量,超越了父親過去所有的故事,陪父親以盼望迎向死亡,這信仰的超越,對威爾日後的人生,豈不是身心的安頓嗎?

[電影欣賞] 性福療程


" 性 " 是人類的生物本能 !
但事她也有 感性的本質 親密關係建議是虛要正確的觀內和技巧!


很多人對於此片最大討論的議題,是在海倫杭特所扮演的性治療師到底尺度有多大?是的,她三點全露了,也和男主角做愛了。但全然沒有看情慾戲的臉紅心跳,而是一堂「親密關係社會化的學習過程」。
【關於電影】
《》根據美國加州記者兼詩人馬克歐布萊恩真人實事改編。奧斯卡金獎影后海倫杭特、《冰封之心》約翰霍克斯、《下流正義》威廉梅西聯合主演。馬克歐布萊恩(約翰霍克斯飾)六歲時罹患小兒痲痺,他的四肢從此再也無法移動而多半在醫療床上度過。身體的不適並沒有束縛住他的人生,長大成為詩人與記者的馬克,終於在三十八的年歲體驗人生的「第一次」:他請求教區神父的協助諮詢擺脫處男之身,並找到性輔導師雪若(海倫杭特飾)指導他迎向這一切,然而他因宗教與過去的回憶對性事充滿焦慮,亦讓他羞於面對身體最原始的慾望。在雪若的引導之下,馬克終於在釋放靈魂之中解放肉體,他在性靈與身體的結合之間,將性幻想訴諸現實而美夢成真,並且找回自己的信心,因而獲得更多朋友的肯定,為人生寫下美麗的嶄新篇章。(原文出處世界電影雜誌)
【電影觀後感】
重度身障的Mark O'Brien,80年代末生活在美國西岸最早開始推廣身障者自立生活(Independent Living)的加州柏克萊,自立生活運動是從柏克萊的身障校友Ed Roberts為了身障者教育權開始推廣起,柏克萊地區可算是當時美國最能接受多元身障者樣貌的區域。Mark O'Brien當時能順利從柏克萊大學畢業,也算是在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身體即使無法自如行動,需要人協助,卻依舊可以靠用嘴寫稿賺錢。
即使在思想最先進的社區,Mark O'Brien還是會遇到協助者視他如敝屣,用不尊重的方式對待、粗魯的清理身體、評論他的外在樣貌。直到他遇見了愛笑、體貼的個人助理Amenda(下方左),他對Amenda的細心關懷產生了移情作用,卻在告白時被打槍而從此受挫,難道像我這樣的人就不值得被愛或是愛人嗎?
在這裡按一下滑鼠右鍵下載圖片。為了協助保護您的隱私,Outlook 避免自動從網際網路下載此圖片。the sessions 10
Mark O'Brien認為是這個動彈不得的軀殼框住了他,女人認為他很幽默、好相處,可是當愛來的時候,性的欲望也是止不了的。如果他可以克服一些障礙,他的人生會不會就可以一帆風順?追女朋友也不會被拒絕了?於是在他腦海裡出現的第一個障礙就是「sex」。然而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深知婚前性行為是有罪的,但卻也知道或許這一輩子他並無法進入婚姻關係,進而向神父告解,請神父為他找到上帝的指示。神父望向了聖母瑪利亞的神像幾秒後,對著Mark說了一句,我覺得若不是這句金典名言,今日我們不會在電影院欣賞到這樣動人的故事。"I have a feeling that God is going to give you a free pass on this one. Go for it. "
在這裡按一下滑鼠右鍵下載圖片。為了協助保護您的隱私,Outlook 避免自動從網際網路下載此圖片。the sessions 12
Yes. Go for it. 人生就是不斷的探索自我的旅程,親密關係亦是如此。你還記得第一次要發生親密關係的心情嗎?緊張、興奮、開心、焦慮所有的情緒交雜著,不知道用什麼開場白?這樣的氣氛有情趣嗎?對方會不會嫌棄我的身體或是做愛技巧?
性治療師Cheryl Cohen Greene的出現,舒緩了所有用腦過度而預想產生的情景。讓習慣用意志力的Mark放下強力的腦波,藉由觸碰身體每個部份的方式,去感受身體本身帶給你的訊息,才慢慢進展到更親密的關係。
在這裡按一下滑鼠右鍵下載圖片。為了協助保護您的隱私,Outlook 避免自動從網際網路下載此圖片。the sessions 11
你或許會問性治療師(sex surrogate)和妓女有什麼兩樣?不都是性的服務。
Cheryl在第一堂治療課程就很清楚的說了「妓女服務你,會希望你再來消費;但性治療師只會見你幾次,這只是一個療程,是幫助你以後和你的另一半有良好的親密關係。」
雖然多年前我也有讀過有關身障性工作者的書籍,但這卻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性治療師』的工作本質。我們都對性愛好奇,但卻又害羞難以啟齒,『性治療師』給予的不是性的服務,而是透過這樣的親密過程讓你知道性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重點是在兩人之間的『溝通』。
『溝通』就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告訴我怎樣觸碰你是舒服的?那樣是不舒服的?Mark一開始拿不到訣竅,所以就用他過往處理看護弄痛他的不愉快經驗吼叫了Cheryl一番,也馬上遭到Cheryl清楚指令的制止,吼叫是不該出現在親密關係裡的,你可以語氣和緩又堅定的說出自己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不要抗拒面對自己的身體構造,在Cheryl個人準備要受洗為猶太教時,她自然不做作的褪下浴袍走進受洗池,她回想起那時拿著大面鏡子對著Mark的身體,說出" It's your body!" 神造物都有他的道理,如果我們用宗教可以找到自我救贖的理由,那更要相信神雖然讓你困在這個軀體裡,但祂付予給你的幽默與美麗靈魂卻是無人能比擬的,也或許就是如此,你才能寫下如此動人美妙的詩句。
治療課程結束後,Mark以為他的人生應該就得到救贖了,但其實他並沒有,只是有些東西就輕輕地在他的生命裡發生了,是自信,他也在人生的最後四年找到一位相知相惜的女友Susan. (下方就是Mark本人和女友Susan) 他走的時候,那些曾經在他生命裡舉足輕重的女孩們都來送他了。
在這裡按一下滑鼠右鍵下載圖片。為了協助保護您的隱私,Outlook 避免自動從網際網路下載此圖片。the sessions 7
我坐在漆黑的試片室最後一排,心想就盡情的哭吧,就算默默流下眼淚也不會有人知道。戲終了,燈光亮起,我走向出口,回頭看著第一排座椅前方輪椅上面的她,眼眶紅的,兩頰還留著哭過的淚痕,她保持一樣不變的坐姿對著我微笑著,等待她的個人助理拿出衛生紙為她拭淚。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拭淚對她來說都是件奢侈的行為。她和Mark情況相似,頸椎以下不能動,他們都被困在一個有形的牢籠裡,但我相信她的心是自由的。
而我們呢?神已經給了你一個自由的軀體,若你的心還不自由,不是祂的錯,是你自找的。

影評: " 真愛挑日子 " ONE DAY 有深度的愛情片 ! 美麗是要時間累積!

片中女主角 隨著時間演變 由青澀 漸漸 轉為美麗 !
相對男主角 意氣風發 豪情大志到失意茫然 有著強烈的對比

說明有的人 會隨時間成長 有的人卻只有 青春的消耗 
我們不知不覺的選擇命運的道路 個性使然!

但是真正的愛情 卻會隨時間磨練 考驗 越來越清晰亮麗!

成熟的愛 或許來的晚 來不及 但是它卻無法忘懷!





图片

本片改編自大衛?6?4尼克斯原著的暢銷小說,並由他親自編劇,故事描述一對同時畢業的英國大學生從首次認識以至生死永別長達近二十年的感情發展過程。劇情的前半段,會讓人誤以為本片像《當哈利碰上莎莉》(港譯《90男歡女愛》)那樣探討「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純友情?」的主題;而本片劇本採用「每年只取一天」來鋪陳情節的結構,則不免又令人聯想到同類經典的《明年此時》。幸好隨著時光流逝,男女主角的個性表現和他們之間的關係都逐漸鮮明,在其人生際遇分別有了高低起伏、或喜或悲的呈現後,觀眾對劇情的感受也逐漸沉澱累積,最後發現銀幕中人的悲歡離合其實只是大家的一面鏡子,從其中可以獲得一個人人適用的道德教誨:無論發生怎麼,都該認真過好生活的每一天!

劇情開始於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五日,在大學畢業舞會後,達斯(吉姆?6?4史特格斯飾)初次認識女同學艾瑪(安?6?4海瑟薇飾),但艾瑪其實已對達斯暗戀多時。當夜,兩人本想進行一夜情,但又陰錯陽差失去了機會。分手前,兩人約定繼續做朋友,並希望每年的同一天都能聚首。其後他們分別走上自己的人生路。富家子達斯當初事業一帆風順,很快就當上了深夜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但他一直遊戲人間,並無生活目標,直至十年後因為風格落伍而被電視台掃地出門,母親也對他不認真的態度含怨而逝;家境清寒的小鎮姑娘艾瑪,則走上了自立自強之路。畢業後她為了留在大城市生活,當了好幾年墨西哥餐廳的侍應生,但始終沒有放棄寫作的初衷,於是轉去當老師,並著手寫作,多年後終於成為著名的童書作家。艾瑪與達斯的苦戀,在兩人各自有了失敗的婚姻關係後修成了正果,可惜老天並不讓他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艾瑪不久即遭車禍去世。達斯以為自己從此不可能走出艾瑪的死亡陰影,然而他的父親、以及他跟前妻生的女兒,都讓他重新發現好好過生活的真義。

這是一部由人物主導情節的影片,全片聚焦於兩位主人翁二十多年來的人生起伏,故意省略社會大環境的時代變化。透過每年七月十五日出現的生活點滴,在時間的長河串連下自然形成一條清晰的感情線,將達斯和艾瑪或鬆或緊地套住。編導並沒有機械化地平均呈現這二十多年的情節點,也沒有生硬地安排男女主角在每年的這一天非見面不可,而是透過種種或輕或重的靈活方式,自然地交代出他們在當年的職業、家庭、和個人感情的變化。這樣的散文式敘事有時候會顯得不夠緊湊,但大體上做到了不疾不徐,鬆緊有度。尤其編導將達斯與艾瑪初識的那一夜破開前後兩段來交代,後段直至艾瑪車禍時才倒敘,道出這對有情人因為碰上達斯的父母提前返家才硬生生腰斬了一夜情緣,逼使他們的關係不得不從「普通朋友」做起,經十多年的考驗才確定是分不開的「情人」和「夫妻」,如此安排頗為匠心,平潻人生無常、無法自我掌握的唏噓之感。

安?6?4海瑟薇飾演聰慧理智而又感性十足的小家碧玉艾瑪,氣質貼切,表演細膩可信。她以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中間雖曾有過妥協(例如跟自己並不愛的相聲藝人同居),但對她的真愛始終如一沒有放棄,終於在達斯的人生低谷用愛情將他救起。吉姆?6?4史特格斯飾演心地善良卻不懂得珍惜機會的富家子達斯,既無生活負擔又成功得太容易,使他的人生隨波逐流失去目標,直至在事業和家庭兩方面都摔了大跟斗,才發現一直不離棄他的艾瑪可貴。此角色前段較平凡,但演出越往後越潻血肉和滄桑,父子倆都痛失至愛的另一半,但冷面的父親卻能適時激勵兒子好好活下去,這一幕觀之令人動容。

《真愛挑日子》(One Day,港譯《情約一天》)影評
導演:瓏?6?4雪兒菲格
編劇:大衛?6?4尼克斯
演員:安?6?4海瑟薇、吉姆?6?4史特格斯
製作:Color Force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