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耳聽為虛,眼見仍為虛!感覺更虛!---

 
聽覺有遮閉效應 , 視覺也有 而且給人的心理感受更強 !
 
so : 耳聽為虛,眼見仍為虛!感覺更虛!
 
在這幅圖像中,一個大個子正在追趕一個小個子,對嗎?其實,這兩個人完全是一模一樣的!(不信?用尺子量量看!)


線AB比CD長嗎?不!其實它們一樣長!(不信?用尺子量量看!)


帶箭頭的兩條直線,哪條更長?其實它們一樣長。


中間的圓那個大一些?右邊的?其實它們一樣大。


橋漸變成了船


魚漸漸變成了鴨


這幅圖,可以看作是驢子,也可以看作是海豹!


信不信由你,兩條紅線完全等長。透視的運用大大地增強了傳統的米勒?賴爾幻覺版本的效果


曲線幻覺:豎線似乎是彎曲的,
但其實他們是筆直而相互平行的


靜態的沒有迴圈幀的gif圖片
你看到的這些靜止的圖片是不是在動呢?
據心理醫生說,圖片與心理承受力有關,
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強,圖片運動越慢。
美國曾經以此作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測試,
據說犯罪嫌疑人看到的圖片是高速運動的。
 


飄揚的旗幟

其實更像傳動輪。白色高光的趨向正好暗示了三個輪子傳動的時候的轉動關係


旋轉的花

這些小花像淘氣的孩子一樣,看著它,它就很安靜,一不看它,它就動起來了


隨風擺動的麥浪

這是一幅動感強烈又不是很傷眼睛的圖片



搖搖欲墜的方塊

用滑鼠讓螢幕上下滾動,這時你就會發現,
中間有幾個小方塊晃動著,
似乎一不小心就會掉下來......



跳動的灰色方塊

白線的交叉處若隱若現,但實際上那地方還是白色的,什麼都沒有


扇動翅膀的蝴蝶

眼睛盯住圓心,用滑鼠上下滾動頁面,
你就會發現圓中有一隻撲動翅膀的蝴蝶。



弗雷澤螺旋

'弗雷澤螺旋'是最有影響的幻覺圖形之一。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個螺旋,
但其實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圓!
這幅圖形如此巧妙,
以至於會促使你的手指沿著錯誤的方向追尋它的軌跡。
 
每一個小圓的'纏繞感'通過大圓傳遞出去產生了螺旋效應。遮住插圖的一半,幻覺將不再起作用。1906年英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弗雷澤創造了以整個系列的纏繞線
 
幻覺圖片


轉轉輪

這麼多的輪子一起轉,效果一定很震撼吧


這幅圖片是一個gif動畫,閃爍的點實際上是紫色的,
可是只要你盯著中間的十字架專注地看,
很快你就會發現,那個閃爍的點變成了綠色的。
 


盯住中間的眼球,前後挪動你的頭部,
你會看到什麼奇怪的現象?



是人還是箭頭?



青蛙?馬?


仔細盯著黑點看,你會發現旁邊的灰色陰影不見了!!!


兩條平行的直線,彎了吧??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这些话很华丽,但是很经典

这些话很华丽,但是很经典

1.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2.绅士无非就是耐心的狼。
3.失败发生在彻底的放弃之后。

4.老鼠嘲笑猫的时候,身旁必有一个洞。
5.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 用人之道。

6.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7.许多人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
8.在敌人面前,谁先镇定下来,谁就离胜利不远了。
9.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10.不要同一个傻瓜争辩,否则别人会搞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11.所谓百依百顺,就是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未完成前,所表现的不同寻常的耐心。
12.魅力女人,就是有充分的意志力去抵挡男人的进攻,也有足够多的魅力阻挡男人的撤退。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全球首款 Google 手機 T-Mobile G1

全球首款 Google 手機 T-Mobile G1

HTC 與搜尋網站巨人 Google、電信業者 T-Mobile 於紐約發表矚目已久的 Google 手機 G1,也是全球首款採用 Android 開放性平台的手機。T-Mobile G1 採用旋轉式的滑蓋設計,從側面滑出後可看見 QWERTY 鍵盤,是原本 QWERTY 型手機和側滑綜合的全新概念設計。

美國將成為 T-Mobile G1 首個上市的國家,預計在 10 月 22 日在 T-Mobile 銷售點上市,簽約兩年後的手機售價為 179 元,合台幣約 5,700 元。歐洲國家則由英國拔得頭籌在 11 月上市,其他國家如德國、奧地利、捷克、以及荷蘭則是預計在明年第一季推出。目前台灣無列入上市計畫,尤其在台灣側滑+ QWERTY 按鍵型的手機接受度不高,是否在台上市還有變數。

G1 是由 HTC 所設計研發,在歐美掛上電信業者 T-Mobile 的品牌銷售。 T-Mobile G1 結合了全觸控式螢幕、QWERTY 標準鍵盤以及手機上網等功能,並提供多項 Google 服務內容,包括 Google Maps、街景服務、Gmail、YouTube 等。T-Mobile G1 是第一支提供 Google 服務的手機,未來其他品牌也可藉由 Android 的開放式平台,推出更多的 Google 手機,T-Mobile G1 只是第一步。

主要功能

T-Mobile G1 採用 3.17 吋的超大螢幕,解析度則與 iPhone 相同皆為 320 x 480 pixels。主要規格方面,T-Mobile G1 支援 GSM 四頻、WCDMA、HSDPA 等,也可透過免費的 Wi-Fi 網路來上網,延續 HTC 高階手機一貫的多種網路支援。娛樂功能方面,相機為 300 萬畫素 (無自動對焦)、包含 MP3 和 AAC 在內的多種音樂格式,並支援 AGPS 可透過 Google Maps 來瀏覽地圖。官方提供的手機尺寸為 116.84 x 54.86 x 15.74 mm,重量為 158.76g,以亞洲人來看屬於重量級的手機;通話時間最長 5 小時,待機時間為 130 小時。

支援 Google Maps、Youtube、Amazon 網路商店

透過 G1 手機上的軌跡球,使用者可以單手輕易完成更精確的操作。 只要輕輕一點,就能為使用者搜尋出相關資訊。全網頁瀏覽器讓使用者可以任何網頁原本的形式來檢視,並且輕觸螢幕即可輕易地放大檢視內容。T-Mobile G1 為全新的觸控介面,與 HTC 先前推出的 Touch 系列手機完全不同,並非採用 TouchFLO 的介面,為首次曝光的操作方式。

Google 地圖是 Google 所推出的突破性服務之一。透過這項服務,T-Mobile G1 使用者能夠經由觸控界面察看地圖,衛星影像圖、附近商家及導航服務。T-Mobile G1 亦提供 Google 街景服務,能夠查詢街道資訊。比較特別的是,Google 地圖能夠與手機內建的電子羅盤同步化,也是業界首創功能,移動手中的行動電話,就能夠以 360 度檢視目標位置。

T-Mobile G1 能夠利用手機的 3G 和 Wi-Fi 連結,將相片上傳至部落格發佈,或至喜愛的網站下載音樂及影片。它也支援YouTube,可以讓使用者從手機欣賞 YouTube 上的內容。T-Mobile G1 具備了Amazon 所開發的新應用以連結Amazon.com 網路商店。在該網站所提供的 600 多萬首完整的 DRM-free MP3 音樂中,上網連結自該網站下載至手機。T-Mobile G1 也是全球第一支提供 Amazon 網路商店的手機。

關於 Android 平台的應用軟體

T-Mobile G1 是全球第一支提供連結 Android Market 的手機,可以快速的使用Google Search。另外,Android Market 還提供多項獨特的應用及混合性網路服務,可以下載使用精心設計的應用軟體。只要點選幾個連結,即可找到並下載各式各樣的創新軟體應用。下個月 G1 在美國上市後,Android Market 上將有幾十個首創的獨特 Android 應用將開放下載,包括:

ShopSavvy: 可進行比價購物 (comparative shopping) 而設計的應用,利用手機內建的數位相機掃描產品條碼,就能立即比較網路賣家和附近的商店所提供的該項產品價格。

Ecorio: 為追蹤日常活動和炭足跡 (Carbon footprint) 所開發的新應用,可紀錄一日內的活動,幫助其瞭解與平衡其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BreadCrumbz:這個新應用讓人們能夠利用照片逐步建立栩栩如生的相片地圖,能夠建立自己的路徑,分享給朋友。

 

 

針對需求為主的人機介面設計 !

要設計出一款擁有確實可用的功能,而不是將所有功能特性全都塞在一塊兒的產品,是一門藝術。例如蘋果的iPhone,極具吸引力的硬體設計、更容易透過觸控螢幕來存取的媒體內容以及網路瀏覽等功能,是該手機的核心價值;而宏達電(HTC)的T-Mobile G1則藉由提供更便利的行動接取服務,鎖定了過去都必須使用行動網路瀏覽器來存取行動網路的Google用戶群。

在手機設計中,「簡單」和「獨特」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為了滿足使用者,手機開發者必須找到這些特質,以確定他們的手機設計中要包含哪些功能和應用。

設備製造商和服務供應商們往往在比賽誰能盡可能多地在手機中整合更多應用和功能。但這樣做的理由僅僅是因為他們可以做到,而不是因為人們想要這些功能。這通常導致以下結果──最終使用者將不得不在閱覽過無數的額外功能後,才能獲得的他們真正想要的。

一個例子是製造商們競相嘗試解決手機的文字輸入問題。現在,有幾種手機輸入方法,可透過不同的技術來實現,包括:硬體密鑰、觸控螢幕按鍵,以及手寫識別等。但這些方法真的讓文字輸入更輕鬆了嗎?或是他們讓使用者的經驗更加混亂?誰會使用所有的輸入方法呢?

針對多種類型的使用者,一台設備無法讓所有任何都滿意。因此,另一種方法是確定目標使用者,選定適合他們的輸入法,而且只支援這種輸入技術。例如,宏達電T-Mobile G1僅搭載QWERTY鍵盤輸入,這使其使用者介面選項看來相當乾淨整潔。

實用、高效的功能應該是行動使用者介面的標準。在設計時,有一些簡單的訣竅必須掌握:盡量減少記憶負載;視覺與互動的一致性;提供反饋;防止錯誤;為使用者提供控制功能和自由的使用體驗;使用「自然」的語言(即避免科技界的慣用語)。然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整體設計而言,要實現產品的實用性和互動性設計,就好比學習繪畫技巧。你可能已經擁有許多技術,就像畫家擁有大量畫具和顏料,但它們不會讓你成為米開朗基羅──實現產品的可用性是一種技巧,但瞭解使用者,那可是一門藝術。結合技巧與藝術,將帶來更卓越的使用者體驗。

因此,如何辨別使用者介面設計是目標用戶的最佳解決方案?設計師和開發人員往往是在「他們所期望」的基礎上開發使用者介面。這就是為什麼只有一小群「超級使用者」或「技術人員」能真正領會到電子產品的完整功能了。今天的互動介面設計師們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為想像中的目標用戶群描繪生動的使用情境,或是嘗試推敲他們的角色及個性,以引導產品開發。然而,為確保最終的設計方案能實際上滿足真正的終端使用者,設計人員可以試著使用一些技巧,例如實地研究、觀察使用者真實行為,甚至與使用者面談。這些類型的測試最好能反覆進行,甚至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就應該展開。

然而,手機介面的發展速度非常快,這意味著很少能確實進行大量研究。雖然針對目標用戶的角色及個性進行調查可以有效做出區隔,但在處理使用者需求時,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程序。因此,設計師必須能夠識別哪些方法適用於特定客戶和使用者,以便為他們解決問題。

瞭解使用者需求,將使設計師在決定為手機整合哪些功能時更加容易。例如,蘋果iPhone的賣點是非常具吸引力的硬體、易於使用的媒體和網頁瀏覽,而且只使用觸控螢幕來輸入文字──雖然比起硬體按鈕它有點不太方便。而宏達電T-Mobile G1則藉由提供更便利的行動接取服務,鎖定了過去都必須使用行動網路瀏覽器來存取行動網路的Google用戶群。由於G1手機擁有T-Mobile針對Google服務所提出的平面數據服務計畫(flat data plan),因此G1的使用者不需要同步或進行備份,因此這一切都將自動產生。此外,為了使G1上的多任務處理更加順暢,當使用者啟動任何任務時,其他應用程式都會無縫地暫停或重新啟動。這也意味著該手機不需要專門管理執行任務的使用者介面。

銷售一款不具有大量新功能的產品是一項嶄新的挑戰。對手機產業來說,好消息是當談到要設法將現有功能「歸納及整理」時,仍然有許多創新空間。與其拼命地添加新功能,不如選擇更好的投資方法──提供功能簡單、與眾不同,但能滿足使用者的產品。

作者:Dan Gardenfors
資深概念設計師
Dan.Gardenfors@tat.se
The Astonishing Tribe (TAT)公司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他們都在今年丟了CEO飯碗

這一年對全球電子產業來說有多艱苦,各家公司的CEO恐怕是感受最深;他們之中有人適應不良、有人被赤字淹沒,也有少數人就此下台一鞠躬。以下EETimes美國版列出了十位在2009年被掃地出門的電子產業CEO,並一一檢視他們丟掉飯碗的過程。

在即將來臨的第四季,恐怕還會有更多CEO步上他們的後塵;眼看著全球電子產業已經逐漸由歷史性的衰退復甦,藉由分析這幾家公司的問題所在,也許能獲得一些靈感,好在未來避免重蹈覆轍。

現在大多數的企業高層在手下大批員工持續擔心會回家吃自己的同時,也得設法保住自己的飯碗;而儘管看來公司主管被炒魷魚的案例還不少,專研企業管理趨勢的Liberium Research指出,9月份整體CEO異動數較去年同月減少了10% (如下表),不過第四季情況可能會反轉。


「當季節進入秋冬,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高層發現他們的位置處於更高風險;」該市場研究機構的分析師提出警告。現在就來看看在2009年前三季,有哪些特別令人矚目的電子產業CEO下台事件…

MIPS的John Bourgoin

John Bourgoin擔任MIPS總裁暨CEO已經超過十年,他是在今年夏天宣佈將於年底去職;Bourgoin在該公司1998年的首次公開上市(IPO),以及轉型為純IP供應商等政策上扮演要角,他也率領公司在數位消費性市場取得勝利。

2007年,Bourgoin主導了以1.47億美元現金併購葡萄牙類比與混合IP供應商Chipidea的案件,但過了18個月,他對雙方整併所做的努力宣告失敗,該公司的季營收也從兩位數成長的盛況下滑;最後Bourgoin在5月將Chipidea以2,200美元(收購價的15%)轉手Synopsys。

MIPS將與Chipidea的失敗婚姻歸咎於經濟不景氣,但Chipidea的老員工卻說問題在於Bourgoin的管理失當。財經與產業分析師則認為MIPS併購Chipidea是個「壞主意」,指Chipidea的問題導致MIPS無法專注於擅長的CPU市場。

此外也有人認為Bourgoin沒有積極將MIPS的低功耗核心推至手機市場;但在落後競爭對手ARM十年之後,MIPS打算挾Android風潮大舉進軍手機市場,此新策略的未來發展狀況仍有待觀察。

Spansio的Bertrand Cambou

Bertrand Cambou以其「好大喜功」的管理風格聞名;他在NOR快閃記憶體供應商Spansion於2003年由AMD與Fujitsu合資成立時就擔任總裁暨執行長,卻在2009年1月下台。

這段時間對Spansion與Cambou來說是動盪不安;當Spansion遭遇無止盡的虧損與政策失誤時,Cambou的天賦根本無用武之地。而在Spansion準備將自己賣了的時候,Cambou也被迫在今年1月辭職;到了3月,Spansion則宣告破產。

6月,Spansion的競爭對手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STT)延攬Cambou擔任總裁主導其NOR事業。。

Micronas的Wolfgang Karlsbach

瑞士晶片供應商Micronas前任CEO Wolfgang Karlsbach的去職,將為該公司連串失敗事蹟又添一筆;Karlsbach與長任監事會主席Thomas Lustenberger,將在11月27日舉行的臨時會議後辭職。

由於錯失了平面電視潮流,Micronas的映像管(CRT)電視晶片在2007年價格大跌,損失慘重;雖然該公司在極大的壓力之下開發了新產品,卻在亞洲TV晶片競爭對手環伺的情況下,在也沒辦法收復市佔率失土。

Karlsbach主導的組織重整策略大失敗;這家公司裁了大半員工,又將數個產品線賣給Trident Microsystems,卻還是無法轉虧為盈。此外Micronas打算轉向汽車應用市場的策略同樣失敗,因為汽車市場本身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低迷景氣。

Micronic的Sven Lofquist

瑞典商Micronic Laser Systems的前任執行長Sven Lofquist,是在8月離開他坐了九年的大位;該公司是半導體光罩用的雷射圖形產生工具(laser pattern generators)供應商,也提供相關工具給顯示器面板與封裝業者。但Micronic業績在2005、2006年的高峰之後就一蹶不振。

7月份,該公司併購電子元件表面黏著設備供應商MyData Automation,以拓展其產品陣容;雖然在這件事情上Lofquist表現不錯,但該公司還是決定藉由換個新CEO來迎接新氣象,好讓公司能更上一層樓。

Advantest的丸山利雄(Toshio Maruyama)

曾幾何時,日本Advantest佔據全球自動測試設備(ATE)供應商龍頭寶座,幾乎壟斷DRAM ATE市場;幾年前,該公司還成為英特爾(Intel)的邏輯晶片ATE供應商。但在去年,Advantest因DRAM ATE市場崩盤而跌落谷底,連英特爾都延後採購專門為其設計的T2000系統。

今年初,Advantest裁員1,200人,約員工總數的26%;但在經歷又一輪組織重整與虧損之後,該公司在6月「重新任命」總裁暨CEO丸山擔任董事長與董事會代表,也結束了他ATE產業霸主的生涯。這位公認最令人敬重的ATE業主管之一,其接班人是該公司生產事業群的資深副總裁松野晴夫(Haruo Matsuno)。

NEC的中島俊雄(Toshio Nakajima)

日本NEC電子(NEC Electronics)是1980年代當紅的IC廠商,但它光輝的日子已經結束了;在數年前由母公司NEC集團獨立而出之後,NEC電子連續虧損,並試圖靠裁員與關閉舊ASIC廠來控制成本。但該公司看來還是無法擺脫IDM廠的經營模式偏好。

最近NEC電子與瑞薩科技(Renesas)宣佈合併,而瑞薩顯然是佔據主導位置的一方;在兩家公司聯姻消息發表後不久,NEC電子總裁暨CEO中島俊雄也掛冠求去。在擔任CEO期間,中島誓言讓NEC電子擺脫赤字,但他卻無法達成預期目標。

Silicon Image的Steve Tirado

在Silicon Image無法再維持已連續數年的穩定業績成長,並遭遇比整體半導體產業更嚴重衰退之後,該公司執行長Steve Tirado在9月底被炒魷魚;在第二季,Silicon Image營收衰退幅度高達47%,而同期整體產業的衰退幅度在20~30%之間。

在Tirado去職的那天,Silicon Image也宣佈該公司第三季業績將達不到預期目標。除了不景氣這個原因,高營運成本與無法立即採取大規模的成本削減措施,應該也是Silicon Image決定讓Tirado走路的主要原因。

但這位CEO的下台,也讓人質疑這位1999年加入Silicon Image並成功建立獨特營運模式的主管,是否高估了該公司的能力。Silicon Image參與推動業界標準、授權IP的營運模式,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市場並開發、銷售自有晶片,同時提供OEM業者基於其擁護之標準的系統級產品驗證服務。

Silicon Image目前積極參與不少產業活動,包括HDMI、Mobile High-Definition Link、LiquidHD,以及行動裝置專用的記憶體介面架構標準Serial Port Memory Technology,這些標準的推動都需要大量資源,包括與一定規模的大廠結盟,好集合夠大的力量將標準推向市場。

但Silicon Image堅持其營運模式沒有任何問題,現在的狀況單純就是Tirado時代已結束;無論如何,接下來值得觀察該公司是否真能享受到參與那些產業活動所帶來的甜美果實。

台積電的蔡力行

擔任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TSMC)總裁暨執行長多年的蔡力行(Rick Tsai),一直被視為是產業「金童」與該公司董事長張忠謀的接班人,自2005年上任以來也領導台積電創造了好一段時間的驚人成長與成功。

但台積電也遇到了瓶頸,晶片產業的衰退讓該公司成長停滯,還曾遭遇現已解決的40奈米製程良率問題。而台積電今年在台灣裁員數百人,讓憤怒員工天天跑到張忠謀家門口抗議的狀況,讓老張決定再回鍋擔任執行長掌管公司,並讓蔡力行轉任新事業組織總裁,負責例如LED、太陽能等新市場的業務開發。

目前尚不清楚蔡力行是否仍是張忠謀的接班人首選,很多人認為這是蔡力行職業生涯的一場意外脫軌…但隨著張忠謀的重掌兵符,客戶對台積電的信心顯然也回升。

IMEC的Gilbert Declerck

這裡難得有個CEO和平交接的例子;比利時研究機構IMEC並非有股東的企業,2008年營收也可達2.7億歐元規模(約4億美元),優於不少科技公司。而該機構也在促進全球半導體產業建立先期研發合作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

1984年成立、25歲的IMEC歷任三位CEO,Gilbert Declerck是第二任,在1999年6月上任,並在2009年中低調交棒給Luc Van den;由於研發機構的特性,有必要維持高層主管5~10年的穩定任期。而IMEC執行長的順利交棒,或也可做為許多企業的典範。

新任IMEC總裁暨執行長Van den已在7月1日上任,他的職業生涯幾乎都貢獻給IMEC,主管材料科技研發;他在1988年擔任IMEC微影技術部門的經理,在1998年轉任矽製程與元件技術部門的副總裁,並在2007年升任IMEC營運長。

NXP的Frans van Houten

如果其接班人的事蹟暗示了一些未來發展,那Frans van Houten恐怕得想像,他離開恩智浦半導體(NXP)意味著該公司將面臨大規模組織重整,包括出售部份業務部門甚至整個公司…Van Houten的職位在1月份由Richard Clemmer取代,這位接班人的業界資歷也很深,但曾經賣掉前兩家他所職掌的公司。

Van Houten的職場生涯起點是飛利浦半導體(Philips Semiconductor),也就是NXP的前身;他歷任該公司歐洲、北美與新加坡據點,並主導了NXP脫離Philips的獨立;他的離職讓他不必看著公司得出售部分業務部門或是被更大的競爭對手併吞。

至於曾任Agere System與Quantum執行長的Clemmer,似乎不猶豫地想把NXP的部分業務賣出,或者是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好讓股東們在未來幾年有穩定收益。而這位把上述兩家公司賣掉的仁兄,恐怕也得在現今的經濟情勢下被迫做一些Van Houten曾做過的決定,包括削減成本、結束無利潤的事業,好將資源移轉到更有機會的業務部門。

 

聆聽音響有無客觀標準 ?

聆聽音響有無客觀標準 ? 

 

 

這個標題可能不十分正確,因為我們是聆聽「音樂」,至於「音響」,則是聆聽音樂時的必要操控工具。但這些年來,經由某些普遍性的認知,音響的地位早已凌駕音樂,每位音響迷都是「聽音響」,聽音響器材發出來的聲響。

無客觀標準─喜歡就好

確實有不少人認為聆聽音響並無客觀的標準,你喜歡管機,他喜歡晶體機,我喜歡真空管+電晶體的混合機。有人偏愛小提琴的弦樂,所以很在意高音「油不油」、細不細?有人嗜好尺八及double bass,所以很在意低音能不能「出得來」、下得去?或是只愛聽人聲的CD片,高音及低音的表現還在其次, 有時他只要求中頻的表現要有「肉聲」、要飽滿。

正因為沒有客觀標準,所以製造廠商上千,各式各樣產品更是上萬;各種不同的說法也比比皆是。正因為沒有客觀標準,所以就算是材質完全相同,只要標上「for audio音響專用」幾個字,就能多賣好幾個錢。在一般人看來,聽音響的行為有如吃安非他命般的「中毒」,當毒癮襲來,所謂客觀標準就完全不存在了。

認為聽音響完全沒有客觀標準的人,理當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奉行者。我沒見過西施,想必婀娜多姿;若是體重七、八十公斤,那大概也只能終年溪邊浣紗,上不了龍床。全世界都有beauty選美活動,年年舉辦。參賽美女都有自傲的身材,不談內在修養如何,但她們的body上可不能有一點疤痕和贅肉。而你的情人眼裡出 的那位「西施」,卻可能連報名資格都沒有。

聽過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嗎?看過歌劇的實況演出嗎?那絕對和在家裏聽音響大不相同。別會錯意,我只說兩者不同,並未表示音樂廳的現場表演一定優於在家裏聽音響,因本文要談的主題與音樂廳的現場演奏無關。只是筆者希望音響迷能偶爾開開耳界,例如每年至少兩次聽聽音樂廳的現場演奏,特別是國內真空管機製造商的老板,不要一輩子只窩在家裏聽音響,否則連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在哪都分不清楚。

到底聆聽音響有無客觀的標準?認為聽音響並無客觀標準的人,應該是受到金錢及心理的限制。可能的原因是:聆聽空間太小、器材素質達不到水準、沒什麼音樂休養、很頑固、欠缺正確的音響知識、因年歲日增導致耳力退化、說話很客氣…。

客觀標準一直存在著

聆聽音響當然有客觀的標準,中文高傳真、英文Hi-Fi,這就是客觀的標準,而且存活歷史至少已有40年,人人皆知。

純粹以聲音的表現闡明客觀的標準,一點不困難。至少包括─1:寬廣平直的頻率響應;2:極低的背景噪音(應該是沒有)3:透明的左右音場再現;4:透明的前後深度再現;5:透明的音場高度再現;6:不壓縮的高動態…。請注意,這些條件是必需的,並非是單選題,也不是複選題。

上述幾項客觀標準還未扯上音質表現,都是從大方向看;試以「寬廣平直的頻率響應」再做說明。你認為20Hz~20kHz很容易?對喇叭而言就非常困難,還不是普通的困難,甚至永遠無法達成再生20Hz要求。將低音條件改成30Hz,還是困難重重。有些小尺寸、小單體喇叭,再生70Hz就已勉強,更別提頻率低至50Hz40Hz。如果你是這種小喇叭的用家,感想如何?是暗自懊惱、決心努力,還是也跟著別人認定「聆聽音響並無客觀的標準」?

CD片的樂曲有40Hz低頻,音響愛好者的audio system是不是也應該再生出來?否則你只還原85%,還不夠Hi-Fi。當然,我們也可以犧牲低頻,因為再生低頻確實困難;但我們也應該承認:這是我使用的器材還不夠頂班,達不到Hi-Fi的要求,真正好的音響,絕對不是我家裏這樣。

有些小喇叭號稱能再生低頻,聽某些CD也虎虎生威。但將同片CD以大喇叭播放,卻沒什麼強大低音。為何?因很多小喇叭在設計時故意增強70Hz~80Hz的頻段,雖然不乾淨,但討音響迷喜歡。反之大型喇叭響應較為平坦,70Hz~80Hz不去刻意增強,以大喇叭的想法,真正的低頻要50Hz以下才算數。

在此嘗試舉例說明。檢測方法很簡單,準備一張具有震音訊號的CD片及電平表。在安靜環境下,先以200Hz調至電平表顯示75dB。然後頻率向下移,大約120Hz時會升至77dB100Hz升至79dB80Hz時升至81dB;但60Hz會降至70dB50Hz時就急速衰減,只剩下背景噪音讀數。若測試結果類似上述這樣,即表示此款喇叭響應不平直,尾端翹起;使用者雖聽到肥厚的低音,但那是不乾淨、失真極高的低音。

「有低音」與「有乾淨的低音」完全是兩碼子事。器材超級的好,聆聽空間也不能遜色。30Hz的波長是11公尺,不容易吧?

在英文版音響刊物中,常有stereo imagesound stage等字眼出現,這與音場的寬度、深度有關。某些靜電及鋁帶型平面喇叭,由於具有雙向發音特性,因此廠商都會建議使用者在擺位時要稍稍遠離背牆, 例如最低要求是2公尺。如果音響迷的聆聽空間小,喇叭必須緊靠背牆,甚至也緊貼側牆,那不是全然放棄音場、深度?在此情況下,你聽到的常是混混 糊糊的聲音,而無法聽到透明、清晰的聲音。

我曾經對許多人講過一個千真萬確的音響笑話:某英國音響製造商的股東們開會,討論亞洲人當中,台灣人、日本人、香港人,誰最容易受騙上當?─包括耳力差、崇尚進口品牌…。討論、表決的結果是日本人排第一(台灣人排第二)。因為日本地窄人稠,故多數人居住空間極小,著名的Stereo Sound雜誌,其試聽室亦不及6坪。喇叭擺位不僅貼背牆、貼側牆,兩只喇叭相離也不超過1公尺;因此接上任何其他器材做評論時,聲音表現幾乎都差不多

某些喇叭也是limiter─限制器,換用不同的前級、不同的後級,聽起來都沒啥差別。國內有 位名人曾言:音響擴大機20年都沒進步;他是以老機與新晶體機相比,由於得到大約同樣的聲音,因而如此判斷。事實上是:他的喇叭、他的聆聽空間太差,聲音都混淆在一起,無分辨解析 之能力。

以前我有某位消費者購買組裝Chorus前級,很興奮的打電話告訴我:梁先生,你的Chorus聽起來和Cello Palette一樣棒!我卻澆他一盆冷水:Chorus贏不過Celle Palette,你是用什麼喇叭?原來他用Lowther。經過一番討論及日後的驗證,他老兄終於明白:Lowther效率高,很好驅動,但用來鑑別不同放大器的聲音表現,還真的是限制器。

在音響室內想聽到透明、清晰的聲音,絕非易事。器材素質要高,特別是喇叭,本身就不能有箱音,擺位也要好;這意味著空間坪數不宜太小,並且 至少要有簡單的吸音處理。大的空間、好的器材,在加上好的空間處理,就比較有可能呈現音場的寬度、深度與高度。這絕對是客觀標準,而且放諸四海皆準。 (在相同空間,小喇叭的音像會比大喇叭容易精確取得。)

可以用兩個字形容

筆者甚拙,不能像成文憲法般,條條列明聆聽音響的客觀標準。即便列出,可能也有人不同意。若是以兩個字來形容,我認為聆聽音響一定要精確。器材要精確、空間要精確、搭配擺位也要精確,這樣才能將CDLP上的情報、資訊完全展現。看懂嗎?所有音響器材都是為了「再生」,但並非為了再生音樂廳的演奏效果,而是再生訊源媒體的效果。這些訊源媒體就是LP黑膠 唱片、CD/DVD audio/SACD光碟片、錄音帶…。在某些音響器材廣告宣傳上時有「重現音樂廳效果」字樣,其實音響器材是用來「重現唱片效果」;所以才有人認為聽LP、聽CD,都是在聽「罐頭」音樂,這是有道理的。

唱片公司都有專業錄音人員,錄製CD母帶時,音響迷對錄音師的添油加醋完全不能防止,但聆聽音響時卻添加調味料,當然就失之精確。所以,不精確不一定不好聽,但精確通常會好聽

某些小喇叭極適合播放韋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但播放霍斯特《行星組曲》的《火星》就窘態百出。如果這位音響迷強詞:老子就只愛聽《四季》!或是:老子就是不鳥什麼音場、深度!或是:老子就愛聽患重感冒 、有鼻音的男高音!那他真的可以很happy活在他的audio世界裏,聆聽音響也就真的不需要客觀標準了。

你可以不理會客觀標準的存在,但不能否定客觀標準的存在;更不能因自己條件不符,進而去蔑視客觀標準的存在。本人雖從事音響 三十年,但也距離Hi-Fi甚遠,此生雖可能無法如願,仍猶在努力以赴。

職是之故,雖然筆者認同聆聽音響雖有其客觀的標準,但卻也不否認聆聽音響有其主觀的樂趣。例如器材評論,聆聽兩條電源線、兩條訊號線,或換用不同材質的腳錐,或比較一只50元與一只700元的保險絲;甚至貼個第八元素看看有無改善。這種「比較優或劣」的音響行為,專業一點的說法,有點像是A/B test

A/B testaudio世界中,是天天都進行著,這裏面90%都是主觀的樂趣。A/B test的基礎是「Seeing is Believing」,講成中文就是眼為信。請特別注意那個「見」字,見者,看見也。亦即在做A/B test時,所有動作都在雙眼注視之下。例如先插A牌電源線,再換B牌電源線,因試聽人一目瞭然,所以能一語道破:嗯,B牌電源線的低音比較結實。

如果A/B test完全讓你看不見,好比是blind test盲目測試,你能確實能分辨出兩條電源線的音色差異嗎?做盲目測試,至少需要兩個人,一位以耳力試聽,一位變動設備;但試聽者不能看到設備的變動。

比較50元與700元保險絲的音色差異,要先讓試聽者看見,並確實比較出兩者有差異後,才做盲目測試。控制者可用10次變動,例如有5次插入50fuse,有5次插入700fuse;或是有7次插入50fuse,有3次插入700fuse。對於第八元素到底有無功效,也可以依法泡製。但要把握原則:每次變動,都不能讓試聽者看見。

除非A/B testAB差異甚大,不要輕易嘗試盲目測試。但若是讓我試聽比較LS-3/5aDynaudio三音路喇叭,就算音壓調成一樣,就算矇上眼,我仍然有把握分辨出來;就算是 double blind雙盲目測試也無所謂。

盲目測試的實例:美國音響鬼才Bob Caver曾生產過一批具有真空管味的電晶體機,他找了很多管迷試聽。透過盲目測試,管迷無法正確分辨管機與Caver機的差異。Caver將此結論註明在廣告稿,並刊登於Stereophile雜誌上。結果立刻受到管機製造商的圍剿,Stereophile也不再接受Bob Caver的廣告。你會發現在盲目測試狀態下,聽音響真的毫無樂趣─因為大多數的A/B test盲目測試,你根本聽不出來!

我曾經在《交直流》第18期上寫過一篇文章:音響學的基礎是欺騙,當然也得到很多人認同。例如明明是中國大陸製造,卻在機背上印USA或Germany;而音響雜誌的主筆雖心 知肚明,卻完全不表現在文字上,寧願當幫凶─只要對方刊登廣告;反正有奶便是娘。

玩音響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自己騙自己。除了別人(音響店、雜誌主筆)在騙你,你可能也常常在騙別人, 此外你還得自己騙倒自己,這才算是高段。例如你將前級原本一條1500元的電源線換成5000元的發燒貨,真的聽出有差異嗎?就算沒差別,你也會強迫自己 去「發現」確實有差別。因為當你自承無差別,就表示你的耳力有問題,分辨力低。沒有一位音響迷會承認自己耳力差、分析力不如他人,所以一定 要進入「自己能騙自己」的境界,才算是audio fan。

再狗尾續貂。聽音響,不論你的器材設備是15萬、150萬或1500萬,你都是在聽罐頭音樂;所以罐頭音樂也是客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