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
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
漢末,劉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計於諸葛亮。
亮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輔,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 北據漢、淝,利盡南海,東連吳、會,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 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 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阜國富,
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
信義著於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帥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 將軍者乎?
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
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
漢末,劉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計於諸葛亮。
亮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輔,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 北據漢、淝,利盡南海,東連吳、會,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 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 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阜國富,
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
信義著於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帥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 將軍者乎?
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
【譯文】
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都是把戰略謀劃放在首位。沒有開戰之前,先要判明將帥是賢明還是愚鈍,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兵員數量是眾多還是寡少,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糧草供應是困乏還是充足。把敵我雙方這些情況都判斷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便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判斷敵情實際,研究制勝計劃,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將帥指導戰爭所必須掌握的法則。」
東漢末年,劉備駐兵於新野時,曾三次親往諸葛亮處,請教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計。諸葛亮對他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豪傑之士紛紛乘機起兵稱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據者多得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則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終能戰勝袁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只是天時有利,也是人的謀劃正確。如今曹操已經擁兵百萬,並且挾制皇帝而向諸侯發號施令,這實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較量的。孫權占有江東地區,其統治已歷三世,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能之人都願意輔佐他,這可以結為盟援,而不可以圖謀他。荊州北有漢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邊有豐富資源可供利用,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通巴郡、蜀郡。這裡是用兵的戰略要地,但其統治者劉表卻無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資助給將軍的吧,將軍可有意於此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廣大,是天然富饒之地,漢高祖(劉邦)就是靠這裡而成就了帝業。現在,益州牧劉璋昏暗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與之作對,儘管這裡人口眾多、資源富庶,但因其不知愛撫民眾,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將軍既是漢室的後代,且又信義顯揚四海,廣交天下英雄,求賢如饑似渴,倘若占領荊、益二州,控扼險要,西與諸族和睦為鄰,南面撫綏夷越人民,對外結盟孫權,對內修明政治;天下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就伺機派遣一員大將率領荊州部隊向南陽、洛陽地區進軍,而將軍則親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過地區的百姓誰還不擔著豐盛酒食來迎接將軍呢!確實能做到這樣,那麼,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統治就可以復興了。」劉備聽後高興地說:「講得太好啦!」後來的實踐,果然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
【註釋】
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計險阨遠近」
句,馬本、唐本皆脫「計」,今從王本。
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都是把戰略謀劃放在首位。沒有開戰之前,先要判明將帥是賢明還是愚鈍,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兵員數量是眾多還是寡少,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糧草供應是困乏還是充足。把敵我雙方這些情況都判斷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便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判斷敵情實際,研究制勝計劃,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將帥指導戰爭所必須掌握的法則。」
東漢末年,劉備駐兵於新野時,曾三次親往諸葛亮處,請教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計。諸葛亮對他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豪傑之士紛紛乘機起兵稱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據者多得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則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終能戰勝袁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只是天時有利,也是人的謀劃正確。如今曹操已經擁兵百萬,並且挾制皇帝而向諸侯發號施令,這實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較量的。孫權占有江東地區,其統治已歷三世,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能之人都願意輔佐他,這可以結為盟援,而不可以圖謀他。荊州北有漢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邊有豐富資源可供利用,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通巴郡、蜀郡。這裡是用兵的戰略要地,但其統治者劉表卻無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資助給將軍的吧,將軍可有意於此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廣大,是天然富饒之地,漢高祖(劉邦)就是靠這裡而成就了帝業。現在,益州牧劉璋昏暗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與之作對,儘管這裡人口眾多、資源富庶,但因其不知愛撫民眾,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將軍既是漢室的後代,且又信義顯揚四海,廣交天下英雄,求賢如饑似渴,倘若占領荊、益二州,控扼險要,西與諸族和睦為鄰,南面撫綏夷越人民,對外結盟孫權,對內修明政治;天下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就伺機派遣一員大將率領荊州部隊向南陽、洛陽地區進軍,而將軍則親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過地區的百姓誰還不擔著豐盛酒食來迎接將軍呢!確實能做到這樣,那麼,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統治就可以復興了。」劉備聽後高興地說:「講得太好啦!」後來的實踐,果然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
【註釋】
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計險阨遠近」
句,馬本、唐本皆脫「計」,今從王本。
劉先主:即三國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東漢遠支皇族,字玄德。謚昭烈皇帝,史稱「先主」。
新野:諸本皆作「襄陽」,與史載相違,今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校改。
諸葛亮: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字孔明。
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字仲穎。漢靈帝時,任并州牧。靈帝死後,他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自為太師,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後為司徒王允等人設計所殺。
曹操: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譙縣(今安徽毫縣)人,字孟德,小名阿瞞。
袁紹:東漢末封建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
以弱為強者:馬本脫「強」,今從唐本。
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這裡指漢獻帝劉協。
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今屬浙江)人,字仲謀。
□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南、東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口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岸地區為江東。
□三世:指孫堅(孫權父)、孫策(權兄)、孫權三世。
□荊州:漢武帝時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一部。東漢因之,治所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
□漢、淝:即今之漢水,古代通稱漢水為淝水。據《水經注》載稱:其北源出自今陝西留壩西名為沮水者稱淝,西源出自今寧強北者稱漢,二源會流後通稱淝水或漢水。
□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帶,即今廣東、廣西一帶。
□吳、會:東漢時分會稽郡為吳郡、會稽二郡,合稱「吳會」,其地轄今江蘇、浙江地區。
□巴、蜀:即巴郡、蜀郡,轄境當今四川地區。□其主:指荊州統治者劉表。
□益州: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雲南、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
□高祖:指漢高祖劉邦。
劉璋:漢光武帝劉秀之子中山王劉焉的後代,字季玉,繼其父職為益州牧。後劉備
率軍入川,劉璋出降。
張魯:東漢末天師道首領。
阜: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原作「殷」;《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太祖趙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時改「殷」為「阜」。
國: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誤,今從王本、汪本。
覽:通「攬」,採摘、收取的意思。
戎:我國古代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一。
越:我國古代對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
宛、洛:即今河南南陽、洛陽地區。
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因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簞食壺漿: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眾慰勞所愛戴軍隊時用以犒獻的酒
飯食物。
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新野:諸本皆作「襄陽」,與史載相違,今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校改。
諸葛亮: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字孔明。
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字仲穎。漢靈帝時,任并州牧。靈帝死後,他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自為太師,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後為司徒王允等人設計所殺。
曹操: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譙縣(今安徽毫縣)人,字孟德,小名阿瞞。
袁紹:東漢末封建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
以弱為強者:馬本脫「強」,今從唐本。
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這裡指漢獻帝劉協。
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今屬浙江)人,字仲謀。
□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南、東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口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岸地區為江東。
□三世:指孫堅(孫權父)、孫策(權兄)、孫權三世。
□荊州:漢武帝時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一部。東漢因之,治所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
□漢、淝:即今之漢水,古代通稱漢水為淝水。據《水經注》載稱:其北源出自今陝西留壩西名為沮水者稱淝,西源出自今寧強北者稱漢,二源會流後通稱淝水或漢水。
□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帶,即今廣東、廣西一帶。
□吳、會:東漢時分會稽郡為吳郡、會稽二郡,合稱「吳會」,其地轄今江蘇、浙江地區。
□巴、蜀:即巴郡、蜀郡,轄境當今四川地區。□其主:指荊州統治者劉表。
□益州: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雲南、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
□高祖:指漢高祖劉邦。
劉璋:漢光武帝劉秀之子中山王劉焉的後代,字季玉,繼其父職為益州牧。後劉備
率軍入川,劉璋出降。
張魯:東漢末天師道首領。
阜: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原作「殷」;《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太祖趙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時改「殷」為「阜」。
國: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誤,今從王本、汪本。
覽:通「攬」,採摘、收取的意思。
戎:我國古代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一。
越:我國古代對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
宛、洛:即今河南南陽、洛陽地區。
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因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簞食壺漿: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眾慰勞所愛戴軍隊時用以犒獻的酒
飯食物。
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