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蒼海圖書館]行走社會的100條忠告 水牛群像 黃土水 1930


水牛群像 黃土水 1930
石膏 555 x 250 cm 台北市中山堂典藏

Tushui6.jpg (516491 bytes)

這座浮雕,寬555公分,高250公分,主要內容是芭蕉樹下,三位幼童與五隻牛的悠閒片刻,作品旋律悠揚而溫婉。畫幅左右以長長的芭蕉葉變成圓弧形向核心包圍著,左側的少年愉快地笑著,一手拿長竹竿,坐在牛背上向畫面中央走來。這頭牛低著頭的姿態溫馴,佔去將近畫面一半,小孩手持的斜行竹桿則強化了畫面的核心組織。它的右前方直立著一隻小牛犢和正以雙手撫摸小牛頭部的小孩。這位直立的小孩正上方,還有個戴斗笠的小孩騎在牛背上。牛和小孩都是赤裸裸地,呈現出有趣的各種弧形輪廓線;基本上牛身上多橫行的波浪式線條,小孩則多縱走的簡短有力的線條,構成牧童與牛之間的多重對話。三位小孩的位置高低上下起落,其中撫摸牛頭的小孩專注的神情與姿態賦予畫面安定感。五隻牛在畫面中央交錯,次序井然,體態渾圓有力。

《水牛群像》作於一九三○年,是得年僅三十六歲的天才雕塑家黃土水的代表作。黃土水生於清末一個艋舺的木匠家庭,從小習木雕,並成為第一位留日學習美術的台灣青年,由傳統藝術入手,進而揉合西方雕塑觀念,練就了純熟的雕塑功力。黃土水的創作題材多以台灣鄉土景物為題,「水牛」系列被視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九二八年秋天,黃土水開始製作《水牛群像》大浮雕,卻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一九三○年,「水牛」也因此成為絕響。

 《水牛群像》又稱《南國》,原作是以「薄肉雕」製作的石膏浮雕,黃土水先以草圖、小浮雕開始製作,直到每一隻牛的造型都滿意了,才放大到長五公尺半、寬兩公尺半的大型浮雕畫面上。黃才郎表示,黃土水過逝後,他的小學老師曾為他辦展,但因他英年早逝,集合的作品只有八十餘件,經多年輾轉易手,直到黃才郎轉任高美館館長,為黃土水辦百年展時,就只找到二十九件,令黃才郎感到相當扼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