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李梅樹在1977年創作的這幅《三峽春曉》

 
李梅樹在1977年創作的這幅《三峽春曉》雖然是以三峽橋為題材,但是清晨的陽光和薄霧才是繪畫的主題。 初昇的朝陽在晨霧中若隱若現,曙光將水面與天空抹上一道道的鵝黃。雲霧中還瀰漫著只有清晨才有的紫色雲層。左側灰暗的河岸及近似黑色的建築,對應了天空朝陽與河面水光遴遴的倒影。溪岸邊,安詳而寧靜,只有三三兩兩的婦人勤勞洗衣的身影。
 
 
今日的三峽橋
 

三峽橋跨三峽溪,這座橋的工程設計是依照昭和二年(1927)所頒布的道路改修規格設計,建成之後是三峽境內最長的公路橋。三峽橋自昭和七年(1932)十月七日動 工,昭和八年(1933)六月二十八日竣工,歷時九個月,至今已有六十八年的歷史。
三峽橋具有Art Deco風格,特色是幾何雕刻感的細部造型,在橋柱部分即可看出這些特徵,台灣建築史學者李乾朗認為是品質極高的作品。三峽橋構造表面以洗石子李,是比較講究的作法,有可能是考慮便於細部線條的施作。後來部分洗石子表面剝落而略顯老態,乃又重新施以淺灰色洗石子。

三峽橋對拱的力學表現相當稱職,三拱形式是其特色,形式簡練,引人駐足,成為三峽鎮的地標。它的架構與一般的橋不同,它是靠底部的板來作為整座橋面結構的支撐,上面的樑加上垂直的拉桿來拉底部這塊板。以建築力學來說,就是因為上面的弧形拱,若是把上面的弧形拱拿掉,橋就會坍塌。簡單的來談一下「拱」的基本原理,在傳統的建築形式上「拱」佔很重要的地位,所謂「拱」(Arche),有「 圓形拱」與「弧形拱」之區別,以力學原理來解釋,圓拱式:是中央的切線之作用力與外推力都是垂直的﹔而弧拱式:它的外推力是向外推向斜邊的,所以力道向左右兩邊張開,另外二根的力道又向左右二邊張開,兩個力道彼此抵銷,因此弧拱它不是垂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