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為何我沒錢?股票投資的「歷史觀」

為何我沒錢?股票投資的「歷史觀」

作者:李雪雯  出處:Web Only 2010/02

不管歷史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真實反映,還是「歷史是少數人書寫」的殘酷現實,投資人想要在爾虞我詐的股市投資中出奇致勝,這一堂堂的過往歷史,恐怕是必修的一門重要功課。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講過一個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所有想要在股市投資中獲利的人來說,了解股票的過往歷史,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課之一。

筆者有一位在股市打滾多年的朋友,因為常常能夠精準地抓住個股的買點與賣點,或是大盤的高點與低點,而在朋友圈內建立起專業的形象。有一次,大夥忍不住問這位朋友「為何能如此準確預估」時,他的回答則是:「熟讀個股及台股過去的歷史」。

投資過基金的人都知道「基金過去的績效並不代表未來的獲利表現,更不保證最低投資收益」,儘管如此,但依照「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道理,想要靠投資股票獲利的普羅大眾,就不得不特別注意個股過去所發生的點點滴滴。

事實上,歷史首重「精」而不在廣。這是因為歷史的紀錄龐雜而繁瑣,一般人也沒有電腦般的超強記憶,能夠記得所有的大小資料。再加上每個人的時間有限,不可能針對所有股票進行深入了解。

所以,選擇性地針對某幾支股票,並且做有系統地整理、分析,才能發揮投資獲利的「事半功倍」效果。筆者想在此與眾多讀者一同分享這位股市能手的操作心得:

一、與「數字」有關的歷史。一般來說,評斷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主要是看它「未來有沒有賺錢的能力」。因此,與「業績」有關的歷史資料,是最值得投資人注意的部分。只不過,「營收成長」恐怕還不如「淨利成長(代表真正賺錢與否)」來得實在得多。

此外,有鑑於「真相必須經過事後的驗證、業績是大股東說了才算、股價是買賣雙方的拔河結果、消息更只是散戶之間的耳語傳播」的道理,投資人在解讀公司發佈的業績數字時,還應該搭配業績利多、利空與股價高、低點間的關係。

二、與「時間」或「地點」有關的歷史。有時候,最了解公司運作的大股東,在不同時間或地點所「顯現」出的歷史真相也會不同。舉例來說,股價過去的歷史高點與低點、其相對應的成交量及發生時點(大股東一年會「做」幾次股票?大約都會在一年中的哪個時段?)、大股東申讓轉報張數以及慣常進、出貨的券商… 等資料。

三、與「人」或「公司」有關的歷史。這部分常常與「個人或公司誠信」有極大關聯。例如:大股東在每次發佈利多或利空訊息時,是否常常藉此機會高檔出貨與壓低進貨?是否常常刻意散佈業績大好或大壞的消息?公司有沒有作假帳的記錄?…

四、關於「地位」或「評價」的歷史。就像社會是由不同角色所組合一樣,每一家公司在股票市場中的地位與評價也有很大的差異。有些股票是「大盤上漲的先行者」,也就是說,其股價表現,永遠在股價指數大漲之前。

而有些個股則扮演著「控盤」的角色,指數想要大幅上漲,必須靠這些個股的「共襄盛舉」才行。除此之外,有些股票的走勢溫吞,常常讓人摸不清楚底細;有的則是大漲、大跌,輕易就能甩開想要「搭轎」的投資客…。所以,投資人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事實,恐怕也很難達到切實掌握波動操作的「低買高賣」結果。

總而言之,不管歷史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真實反映,還是「歷史是少數人書寫」的殘酷現實,投資人想要在爾虞我詐的股市投資中出奇致勝,這一堂堂的過往歷史,恐怕是未來必修的一門重要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