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台灣戰略篇 「只簽」ECFA 台灣陷險境

台灣戰略篇 「只簽」ECFA 台灣陷險境

作者:辜樹仁  出處:天下雜誌 434 期 2009/11

以前,所謂的世界,對台灣來講,只有美國。現在,台灣只知中國。台灣的對外政策,好像只有一ECFA,對外關係只有一個兩岸關係。如果台灣只有中國,香港,就是台灣的一面鏡子。簽CEPA六年之後,香港經濟最好,人民卻最窮。只簽ECFA,其實是替上萬家為了要顧國內市場所以還留在台灣的中小企業除出走大陸的障礙;只簽 ECFA,台灣將爆發企業出走潮。「北上打工」成為今天許多香港人的寫照。跨海打工,哪天會不會也變成台灣人的命運?

專輯精采重點:

了解更多東亞成長財,立刻前進新亞洲數位專輯

台灣將進入國際談判的熱季。

MOU、ECFA之外,還有十一月中在新加坡舉行的APEC會議,及十二月的哥本哈根會議。

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內容涵蓋關稅減免、放寬投資、經濟合作、兩岸經貿制度化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

但是,被寄予無限希望的ECFA簽訂之後,台灣眼前的經濟問題,就自動解決了嗎?台灣的經貿政策,除了ECFA,就沒有其他更寬闊的思惟了嗎?

根據政府的說法,簽訂ECFA之後,台灣GDP預估會增加一.七%,增加約三十四萬個就業機會,但也有八萬多人會失業,一加一減還是會淨增加二十五、六萬個就業機會。但反對陣營另外提出評估數據,質疑失業的人數不是八萬,是十二萬。

「現有模型都是用靜態貿易量來推估,根本不能算到動態貿易,以及更重要的投資移轉造成的影響,」專門研究自由貿易,台經院副研究員趙文衡指出。

也就是說,「投資移轉」對台灣殺傷力更大。

趙文衡認為,與大陸簽訂ECFA,大企業也許不會,但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很有可能會爆發出走潮。

中小企業出走潮恐來臨

原因是,許多中小企業內外銷營收的比例是五五波,為避免因為關稅及其它限制而失去台灣的內銷市場,這些企業到目前為止都不敢移到大陸。ECFA一簽,大陸產品可以「免稅」回銷台灣,又免去與東協產品競爭的關稅劣勢,這些企業更將大量西進。

機械業就是顯例。

台灣機械設備業內銷佔總營收四成五,外銷佔五成五,其中大陸市場佔三成一,東協佔一成六。現在,台灣機械產品出口這兩個地區都要課關稅。

 

明年起,東協中國互銷零關稅。兩岸不簽ECFA,台灣機械產品銷兩個地區都要課關稅。但兩岸簽了ECFA,台灣廠商「勢必」移到大陸,否則,必須承受成本劣勢,在台灣市場被大陸廠商、及西進的台商低價競爭;而且,外銷東協市場還得被課稅。

可見,ECFA簽訂後,出走大陸像是台灣機械業廠商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

高雄縣燕巢鄉昇燕精密總經理潘建芳就警告,ECFA簽訂後,台灣模具、機械業將會被「連根拔起」。

「企業有移動的能力,不會被邊緣化,但勞工會被邊緣化。」趙文衡指出。中小企業出走,勢必加速台灣產業的空洞化。因為,廠商的「投資移轉」而導致的失業人數,是事前用任何模型都算不出來的。

ECFA能否解決台灣經濟的問題,從香港與中國大陸簽訂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經驗,應該可以看出端倪。

香港富了  人民窮了

雖然從馬英九、吳敦義、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到不少支持者,一再強調,台灣不是香港,ECFA也不會是CEPA。但不可否認的,台灣經濟現在的處境,和六年前香港和中國簽訂CEPA時一樣,都面臨了經濟嚴重不景氣、失業率高升的問題。

當時,CEPA的確就像強心針一樣,讓香港經濟再次繁榮,成了陸客採購名牌的最佳地點和熱錢追捧中國快速經濟成長的門戶。幾次中國國有銀行赴港上市,吸引上兆元資金,連台商都被這股龐大的熱錢吸引,赴港上市。香港特首曾蔭權在香港回歸十週年時,就高喊,香港經濟是二十年來最好的時光。

但是,熱錢堆出來的香港經濟繁榮,卻沒有讓所有香港人生活變得更好,貧富差距仍然不斷擴大。

根據港府統計,香港家戶所得中位數十年來下降了一.四%。將港人薪資從最高到最低分成十等份,最低一組薪資近十年來完全沒有增加。中階層的薪資也才增加六%,扣除通膨,不增反減。

反觀最高薪階層收入,卻增加了二○%。聯合國日前公布的報告與香港自己的統計顯示,香港是亞洲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而且貧窮率高達一八%,是近十年來最高的一次。

收入下降,計程車司機感受最深。十年前開計程車一個月收入兩萬港幣,如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有一萬二。

百姓收入沒有增加,但食衣住行各種開銷,在熱錢炒作下卻節節上漲,使生活更加困難,更買不起房子。至今,香港的住宅自有率還不到六成,這個比率,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動。

「香港社會是兩個階層,一個是非常好,另一個是十五年前過得比現在好,」香港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陸恭蕙,語帶諷刺。

除了中國  亞洲政策在哪?

不光是社會底層的香港人生活更加困苦,必須「北上打工」討生活,就連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階層,也被迫選擇到大陸找頭路。

大學畢業生Hugo,原本計劃進入受惠CEPA最多的金融業工作,卻無法在香港找到工作,最後在深圳一間銀行的投資部門落腳,拿和其他大陸人一樣的薪資,還要自行負擔食宿。

CEPA為香港帶來熱錢,但卻無法解決經濟的根本問題。

「ECFA不是不能簽,而是台灣更需要全球佈局,」前陸委會副主委,政大副教授童振源表示,否則韓國的多元全球戰略,將會把台灣遠遠拋在後面。

但目前在馬政府的眼中,似乎只有中國。

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代表羅家良,最近察覺到大部份台灣政府官員的注意力都放在兩岸事務,忽略經營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現在應該是台灣發展對外關係的最好時機,但感覺好像全世界只剩下一個國家,就是中國,」羅家良形容最近對台灣政府官員的觀察。

負責對外經貿事務的經濟部官員也私下承認,目前政府大部份資源都投入兩岸經貿談判,對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拓展,因此被擱置在一旁。

也就是說,台灣的經貿政策除了經營中國之外,沒給人民更多元的想像與願景。

而台灣最大競爭對手之一韓國,這幾年,已透過幾個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搶下東亞成長財,今年第三季GDP成長創下七年以來新高(二.九%)。

韓國搶當東亞領導人?

十月底,韓國總統李明博更在泰國舉行的東協加三峰會,中、印、東協領袖面前,高唱他的「新亞洲外交構想」:韓國要成為亞洲新興國家的領導者,逐步成為在國際社會中,代表亞洲利益的中心國家。

事實上,李明博十月份就開始他東南亞走透透行程,連續訪問了越南、柬埔寨和泰國。

二十一日跟越南國家主席阮明哲的會談時,這位越南共產黨領導甚至稱李明博為「大哥」,雙邊並同意關係升級為「戰略伙伴關係」。

李明博激進的倡議、姿態,已經讓日本、澳洲等亞洲大老不安。日本《富士產經商報》甚至指出:「南韓公然利用援助為南韓企業擴大商機,進行附加條件的援助。……南韓的目的是擴大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國家的影響力。對於南韓利用援助展開的外交攻勢,澳大利亞等周邊國家加強了戒備。」

事實上,隨著亞洲躍居全球經濟成長引擎的重要性,韓國的經貿政策,早已轉向。

十月二十六日,《東亞日報》社論指出,韓國之前的外交重點一直傾向美、日、中、俄,這是因為朝韓分裂的特殊性及被強國包圍的連帶關係所致。但是,「二十一世紀經濟、金融危機及氣候變化問題的焦點日益全球化,使得外交的多樣化和多變化直接關係到生存問題。……同時,亞洲是擴大韓國經濟基礎的必要『大院』。當然,若想使新亞洲外交取得成功,則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戰略。同時,包括企業在內的民間組織也要積極參與到一起。」

南韓○六年和東協簽定全面經濟合作協定、○七年與美國簽自由貿易協定。今年八月,韓國和印度簽訂全面經濟伙伴協定,十月又和歐盟簽訂FTA。

至此,韓國的自由貿易佈局,已經囊括了歐、美、亞三大洲,被南韓網羅的FTA對象,有三個是台灣排名第二(東協)、三(美國)、四(歐盟)的出口市場,對台灣已形成極大的競爭壓力(表3)。反而是對中國,南韓遲遲不願洽簽,主要因為擔心就業和國內市場受損。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楊家彥指出,韓國和美歐先進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最顯著效益是加速韓國國內法規環境與國際接軌的進展。和台灣政府與企業,最近只喊「Chaiwan」的策略相比,韓國多元發展的策略,值得參考。

「長此以往,孰優孰劣、孰消孰長,恐怕最後的答案將相當殘酷,」楊家彥憂心地說。

兩岸ECFA談判,即將正式啟動,以牽涉範圍與後續可能效應來看,ECFA可以說是兩岸六十年來最重要的談判,台灣命運可能從此改寫。

跟他國關係  還需中國安排?

「關鍵在於ECFA簽了之後,台灣是否能參與東亞經濟整合?按照目前情形,我們不得不假設台灣會繼續被打壓,在國際簽訂FTA競賽中缺席,落得被邊緣化的下場。如果是這樣,國內企業出走會加劇而不是減緩,」 台經院副研究員趙文衡指出。

但中共至今沒有明確表示,簽訂ECFA之後,不會再阻撓台灣和其他國家洽簽經貿協定。

只有在去年底的「胡六點」中提到,「建立更加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進程……有利於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胡錦濤、國台辦主任王毅、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近一年多來的公開談話,也不出「透過兩岸經濟合作,讓台灣參與亞洲經貿整合」的範圍。

不久前,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在一個私人場合中透露,「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經貿協定,不可能毫無條件,必須要有某些『安排』。」至於是什麼樣的「安排」,什麼樣的「條件」,他並沒有進一步解釋。

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與台灣人對於在國際上遭到孤立的怨懟,始終是兩岸關係最難、卻又最必要解決的問題。如果連簽了ECFA,兩岸經濟整合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中共還繼續阻撓台灣對外洽簽經貿協定,兩岸關係大概很難再繼續走下去。

ECFA談判即將開始,台灣政府全力以赴之際,還應該清楚告訴台灣民眾,ECFA之後,台灣的經貿政策還有哪些其他更寬廣、積極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