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港傳媒為北京 奧運 幾乎一致唱好下,北京奧運開幕了,但誰也知道,歡騰之外,國際上的批評聲音一直不絕。西方關心人權及自由的組織作了各種各樣的批評,包括西藏人權及自治的問題,中國政府封殺異見人士,粗暴對待記者,以至環境保護的標準等等;而西方國家的領導亦順着這套論述,或真心或矯情,形成一股不大不小的壓力,要求北京政府能合乎國際文明標準。北京政府強硬之餘,也忙着掏出各樣指標,證明自己「符合資格」辦奧運。
雙方立場好像針鋒相對,但是,卻共同把「北京奧運」的論述,化約成北京政府是否「有資格」辦奧運的問題,奧運一下子變得很偉大。若我們稍為用一個全球與歷史角度看,不管哪一個(國家)城市辦奧運,我們似乎都應該問:「奧運」是否值得我們去辦呢?
不過,這個問題早就埋葬在中國人對奧運的一股熱情,使它成為一個好像沒有意義的問題。即使是最嚴厲批評北京奧運的人,也無法不承認,這次奧運是有史以來最多主辦國國民支持的一屆奧運。當北京成功申辦奧運後,有調查發現,超過95%的人支持北京奧運。過去好幾屆的奧運,要爭取一半主辦國國民支持已是非常困難了,舉國歡騰迎接奧運,似乎只有在中國才會看到。
雖然那麼多中國人支持,並不代表「奧運」就是好東西,只要問問曾是主辦國的人民便知道。在北京成功申辦前,國際輿論對奧運並不是一面倒,奧運會或奧委會,更不代表什麼國際文明標準,更遑論什麼同一夢想。
現今奧運跟古希臘 沒什麼關係
現今的奧運,跟古希臘的沒有什麼關係,與19世紀末由西方精英組成的國際奧委會 卻很有關係。遠至1936年的柏林 奧運與希特勒是著名例子,值得留意的不單是希特勒如何利用奧運,重新發明傳送火炬,而是奧委會裏的人當時在幹什麼。
30年代的西方國家人民,大概不會有太多視奧委會是什麼好人,認為他們會關懷世界文明、人道或友誼。奧委會不只讓德國法西斯主義者利用了一次,也將1940年的主辦權給予日本 東京 (最後因為戰爭才取消)!當時日本人侵略中國以至其他東亞地區,國際奧委會難道沒有聽聞?靠近法西斯及軍國主義者的一邊,是國際奧委會非常不光彩的一頁。
戰後,國際奧委會乘着西方國家經濟的黃金時代,鼓勵各國把奧運會愈搞愈大,反正不用自己掏錢,都是各國人民的血汗錢,搞砸了也是別人政府遭殃。有一個很有趣的統計數字,50年代兩次奧運的申辦城市都很多,10個左右,但自1964年的東京奧運開始,申辦城市愈來愈少,只有約四至三個,到了1984年這一屆奧運,竟然只有美國洛杉磯 申辦!為什麼?因為各個城市及國家都給龐大的開支嚇怕了。加拿大 蒙特利爾於1976年舉辦奧運,虧了大本,債務要到2002年才完全清還。
1984年洛杉磯奧運之前,各國政府對舉辦奧運都很猶豫,但是,洛杉磯奧委會及市政府卻令奧運起死回生,靠的是跟全球資本主義的金錢遊戲。現代奧委會本來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部分,例如,1900與1904年的奧運會是工業界展示產品的世博會的一部分,但是,除了蓋場館建築商(他們一直是奧運的最大受益者)比較高興外,奧運會在當時還也不算是推動資本主義的大舞台。但是,1984年這一屆奧委會大搞商業贊助及出售轉播權,五環標誌為各種跨國企業產品賣廣告,令奧運會成為「全球媒體事件」(global media event),讓大企業大搞公關宣傳。洛杉磯奧運能賺到錢,也令不少市政府覺得,奧運會是有利可圖。
洛杉磯奧運賺錢 奧運又熱起來
自此,奧運又在國際社會中慢慢熱起來,特別是有贊助商鼓動。一直以來傳出北京申辦奧運期間,有許多跨國企業幫忙,最近美國方面便傳出澳門金沙賭場的美國鉅富Sheldon Adelson,亦曾利用其政治影響力及游說團幫忙。北京能於2008年舉辦奧運,而不是更早或更遲,大概與這個也很有關係。2000年後,中國加入世貿後,讓全世界企業家看清楚,中國不單是全球生產基地,而且是消費大國;提升內需,也是中國的國策,以消費主導的贊助商,看準了這個市場。
奧運表面與形象光明的全球化合二為一,暗地裏也與全球官商勾結遊戲形影不離。2002年的鹽湖城冬季奧運會爆出多名國際奧委會成員貪污,理由很簡單,奧委會比大部分民主國家政府都缺乏起碼的問責及監察制度,卻能吸取及動員那麼多商界資源,貪污腐敗只是家常便飯。
看清楚奧運後全球資本主義動力
這實在是太容易明白的道理。5月2日香港傳遞火炬,我站在彌敦道的人群及旗海中,找不到有利位置,看不到火炬,卻看到巨型的汽水及電腦廣告宣傳車。在一片鼓吹消費文化,助長跨國企業的擴張之下,我們看到「綠色奧運」、「節約奧運」、「人文奧運」等口號時,除了感到是一些不太能實現的願望外,實在無法不令人感到諷刺的感覺。
當然,有沒有奧運,中國也早就是全球資本主義擴張的重要部分,不過,正因為奧運會是「全球媒體事件」,我們更需要看清楚,在漂亮的奧運口號後的全球資本主義動力,而不單是中國政府的國家計謀。今天中國政府在民主及人權上有種種問題,但這些問題又怎會跟資本主義發展沒有關係?近年地方政府拆遷及徵地,破壞環境建公路與工廠等,帶來的維權爭議,這些發展難道只為官員帶來好處?那些看準中國市場的本地及外國資本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與推動者嗎?
要批評與評價的,不該單是中國政府的民主與開放,更不是中國政府是否「達標」,而是由奧運會所代表及象徵的跨國企業及資本主義擴張,以及它與中國政治體制兩者之間的糾結。對奧運支持也好,反對也好,都沒有大不了,但令人納悶的是,在眾多批評及爭議聲中,推動奧運的國際奧委會與跨國企業,竟然好像能置身事外。
奧運是否能令中國人抬起頭,我不敢說,但北京奧運肯定又再一次擦亮「奧運」這個名不副實的爛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