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 現在進行式]台灣要進入 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

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

()產出下降、物價上揚並存的現象稱為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亦有稱物價與失業率同時上升的現象(即菲力浦曲線所描繪的失業率與物價變動率互抵關係不成立)
(
)停滯性通貨膨漲的肇因,理論上可分為:
1.
預期心理:當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緊縮貨幣政策,雖使失業率大幅提高,但社會大眾已事先預期通貨膨漲會持續下去,故將通膨因素考慮在公司未來成本中,因此,物價不但無法下降,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
2.
供給面:在1973~1974年,因中東戰爭影響,世界各國物價受到石油價格上漲的壓力而大幅躍升,廠商在無法即時調整、適時適應之下,進入衰退期,失業率大幅提高。美國1970年代歷經失業率、物價年增率高達兩位數,即為停滯性通膨。


美國經濟學者薩繆爾遜把通膨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溫和性通膨(Low inflation),物價漲幅每年在一○%以下,仍屬可預測者。

第二類稱為急劇性通膨(Galloping inflation),每年漲二○%、一○○%以二位數或三位數速度飆漲者。

第三類為惡性通膨(Hyper inflation)每年以百分之一百萬甚至百分之十億的速度持續上漲,終至經濟崩潰者。

以此一標準觀察,一九四八年的中國經濟後期幾乎已陷入「惡性通膨」的局面,雖比不上一九二○年代的德國這一歷史上的超級惡性通膨,但也有若干神似之處。據史學家記載,一九二二年在德國擁有三億元馬克的大富豪,兩年後拿這三億馬克連一塊糖都買不到,通膨無聲無息掏空民眾的財富,這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顯然,依薩繆爾遜這一定義,發生在一九七○年代兩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機所引發的通膨,應屬「急劇性通膨」才是,那個年代亞洲物價每年漲逾二○%是家常便飯,台灣的情況尤為嚴重,一九七四年通膨率達四七%,由於一元鎳幣的價值已超過面值,在市場上被大量收藏,以致政府被迫發行一元及五角紙幣。

一九七○年代的通膨又被稱為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以和前一波越戰所引發的通膨有所區隔,一九六○年代美國投入越戰帶動大量的物資需求使得美國物價年年上揚,惟由於內需強勁,這一波通膨伴隨著高經濟成長而來,但是一九七○年代國際原油飆漲卻窒息了各國經濟,伴隨高通膨而來的不是高成長,而是高失業及蕭條的景氣。

由此可知,同樣是通膨,若屬需求拉動型的通膨,較不值得憂慮,因為經濟成長仍佳,政府在貨幣政策調控上也有較大的空間,緊縮政策讓經濟成長率由八%、九%降至五%、六%,不致讓景氣跌入谷底,但是若屬成本推動型的通膨,則幾乎是束手無策,因為經濟成長原已不佳,僅三%、四%,政府再升息緊縮或採價格管制手段,即可能窒息了僅存的一點成長動能,結果改善了通膨卻窒息了經濟,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