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轉貼分享]前IMF經濟學家:新興市場擴大內需 首先從產業結構下手!

前IMF經濟學家:新興市場擴大內需 首先從產業結構下手!

今年以來,美國經濟衰退不再是新聞,許多分析師指出,新興市場現在應該尋求擴大國內需求,以彌補美國經濟放緩帶來的衝擊。但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者、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Raghuram Rajan 在最新發表的文章中指出,擴大內需的做法必須一併調整國內產業結構。
的確,現在有幾個國家(例如中國)已經著手重新開拓國內市場,刺激國內消費復甦,亞洲多國和中東國家也轉向過去被忽略的公共投資部門。但是多年來為調整新興市場的經濟體質,經濟成長強勁、加上公共投資削減,使得這些國家的過剩產能也被消耗殆盡。
新興經濟體想避免生產瓶頸、通膨加劇,同時又擴張國內需求,勢必需要將生產的重心從外部導向轉為內部導向。這代表著新興市場的貨幣要升值,然後未來幾年內生產的內容必須從貿易商品(例如衣服和電子產品)轉向非貿易商品(例如房地產或健康服務)。
要把重點從出口拉回國內,必須伴隨更多政策性的支持。如此對潛在性通貨膨脹的壓制力變小,新興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必須更小心的控制通膨情形。如果希望非貿易產品部門的利潤提高,勞動力市場必須更彈性,產品市場也必須盡量去除管制。
隨著越來越多資金流向非貿易產品(例如房市資產),金融部門要謹慎避免催生泡沫及泡沫破裂;這代表金融機構必須改革,以達成更完善的監督。最後,各國政府必須在不影響財政紀律的情況下擴大公共投資需求,隨著作為緩衝的外匯儲備減少,政府要保持警覺。
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相對強勁,相較之下,比疲弱的已開發國家更具有投資吸引力,因此未來幾年當中吸引更多投資人把大量資金投入這些地區,特別是投入非貿易產品部門。這會對新興經濟體的央行及財政單位造成不小的負荷。
但新興市場面臨了兩難:貨幣的估值過高,會讓企圖從出口導向過渡到下一階段的經濟體備受衝擊,而假如政府想對抗貨幣升值,採取部分干預匯市的政策,則反而會造成通膨─結果導致真正的貨幣升值。
與其因競爭鄰國的舉動而試圖跟進控制名義匯率,還不如與區域鄰國間達成共識,集體升值。在目前出口蕭條的大環境當中,新興經濟體應該花更多心力在結構改革,而內需的政策性支持也很必要。
開發國家也同樣面臨產業調整的問題。全球化讓已開發國家更容易控制通貨膨脹,但目前維持通膨目標之所以變得相當困難,是因為新興市場過剩的產能及競爭力已經被削弱。即使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放緩,對預算造成壓力,但這些國家仍必須保持好財政紀律。
總體來說,全球正接近一個轉折點。過去近10年突飛猛進的經濟成長期裡,新興市場並未遭遇危機。大家因為全球分工體系而受益:部分已開發國家(主要是美國)負責非貿易產品及服務、新興市場則負責生產貿易產品。
過去美國憑藉其強大的金融機構以及無懈可擊的信貸體系,在分工體系中佔據重要位置;但是,次貸風暴暴露了侷限,隨著美國著手降低該國的經常帳赤字,全球分工的移轉也開始啟動。在中期階段,這是新興市場的重要機會,當然也為新興市場帶來風險。
新興歐洲的幾個國家已經出現了「新興市場的歷史性病兆」─例如大量經常帳與財政赤字、房價過高、匯率過高、幣別不對稱風險(currency mismatch;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適用幣別與標的資產的幣別不同,信用保障的價值必須考量匯率風險。)等。到目前為止,這還沒有造成嚴重危機,但這些情況是否會繼續,新興市場的過渡是否能夠順利,還是個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