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吃喝玩樂]黑膠和CD的看法及心得!

說你對
我的看法:在同等級別的系統下,簡單說音質黑膠勝;性價比CD勝;便利性CD勝;可玩性黑膠勝。

觀點1:
   LPCD的比較問題
  
這個問題,是發燒界永恆的話題。CDLP的愛好者也已經有很長時間的爭辯。
  我的觀點是,無所謂好不好,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只有喜歡不喜歡,是不可比較的。
  我本身自己就收集了幾千張CD,對於我來說,CD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唱片,CDCompact Disk的縮寫,有占空間小的碟的含義。一張縮小了,可一隻手指穿著放進機器的碟,便攜性是LP無法比擬的,但也由此我觀感裡產生了它是玩具多於唱片的感覺,正如把一堆MP3COPY進一張碟裡,你說它就可成為唱片了麼?
  LP我們叫黑膠唱片,有些權威有些忌諱""字,於是說這是不正規的說法。在下卻覺得這個叫法很直觀,很利於人們重新認識這一事物,很喜歡這個叫法,以下都用這個叫法。LP就是Long Play的縮寫,有人解作密紋唱片,EP就是Extended play record,通常是45/分鐘的密紋唱片。外觀而言,黑膠唱片又比CD有更有欣賞性,一張封面設計優良的黑膠唱片,往往本身就是一張吸引感官的藝術品,一幅畫卷。
  
為什麼CD會取代黑膠而成為市場的主流呢?是因為它的音質勝於黑膠麼?
  CD採用二進位數字字式01的記錄方式,決定了其記錄的內容與類比錄音的母帶有了本質性的差異。與母帶相比,任何一段錄音的信息量缺失都是必然的。就如一個模特與她的畫像,就算畫功如何之真切,也只是像真,並不是同一事物。
  而黑膠基本採用類比的記錄形式,與類比錄音母帶所記錄的內容是一致的,差別在於轉錄過程中的母帶與器材傳輸的損耗。就如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內擺同一個姿勢一樣,是真實的重現。
  CD取代黑膠是在於商業社會買賣的規律。生產CD所需的成本估計就是塑膠那幾分錢,而運輸占體積小,隨便賣幾十元,唱花了碟也不會跳線,利潤的驚人和消費者的接受性和可負擔性都是顯而易見的。黑膠大批量生產光壓銅模就已經有每張碟幾元的成本了,還沒計算聚乙烯原材料的成本,運輸又重又占地方,保存不好又容易損耗跳線,也賣幾十元的話,恐怕賺頭不大且消費者購買意欲不高。相比之下,黑膠必然在主流市場上被CD取代。
  音質上,CD噪音小,信噪比大,也就是黑膠所謂的"爆豆聲"CD上是絕跡的。
  而其他方面,我不願比較。原因只有一個,CD因為不是原聲,於是錄音可經過音質的處理、隨意放大減小甚至修改;黑膠是原聲,經過剪接和信噪比調校,甚至早期身歷聲頭版和一些母帶直錄,只剪接,不作其他修改,錄音的效果是如何,黑膠就很忠實地記錄下來。
  如果有人要用所謂同一個錄音的CD和黑膠來比較,那或者應用一個比喻:這是一個整容美女和一個原裝女人的較量,你喜歡哪個?釋隨尊便了。


觀點2:
轉自<科技新時代>200811月號 黑膠唱片和CD究竟哪個音質更好?

我們不得不遺憾地對黑膠唱片的狂熱者說,CD的音質要更好,它能更好地展現音樂中的細節.如果你用顯微鏡觀察一張黑膠唱片,就會發現每個紋路裡都充滿了像丘陵一樣的起伏,實際上這些起伏就是樂器發出的聲波波型的複製品,並且與聲音的原型相當接近.但是,用來雕刻唱片紋路的唱針和播放機上讀取紋路的唱針是略有不同的,因此黑膠唱片的聲音聽起來就難以跟原音一模一樣.更不用說放置過一段時間後,由於外界環境(如溫度,濕度)變化引進的唱片翹曲了.

CD上存儲的數位檔能更好地表現出原始的聲音.假如用CD和黑膠唱片記錄同一個音源的聲音,唱片上的紋路必須要與音源幾乎完全一致才能達到CD的品質,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聲音研究組,負責電聲學和數位信號處理技術的斯坦利利普舍茲說.

針對一些音響發燒友宣稱的在聽黑膠唱片時能聽到原聲的說法,利普舍茲認為這很可能只是一種錯覺,他們所聽到的可能是唱片機產生的缺陷音.揚聲器產生的聲波以及唱針在唱片AO槽中的運動都會導致唱片震動,唱針會感受到這些額外的震動並把這些震動添加到音樂編碼裡,因此創造了黑膠唱片音質的豐富性.一些人誤把這些缺陷音當成了優點.利普舍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