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實現先進醫療科技 誰來買單?

在1月初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期間一個探討醫療電子技術的座談會上,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Washington)電機工程教授Howard Jay Chizek描繪了未來醫院的場景──在手術室裡,一名醫生同時指揮數個機器人為不同病人實施常規手術,而醫生穿梭不同手術室,甚至連刷手都不必。
以上的想像場景與其他醫療技術的進展都可能實現,不過還有一個未提及的問題:誰將支付相關費用、又該如何支付?而讓座談會成員一再感到遺憾的,還有儘管科技能達成收及病患複雜資訊、並藉此達到疾病預防與治療的驚人潛力,但美國的醫療照護體系目前卻限制或是禁止某些創新技術的應用。
此外,在科技化醫療保健方面還有一個最大的障礙,是缺乏一個統一的醫療記錄系統,也就是只要透過一個電腦按鍵,就能在世界任何地方取得病患病歷。
參與座談會的MedTronic臨床研究副總裁Marshall Stanton醫生表示,許多醫療IT技術的進展受阻,是因為責任歸屬的問題。他指出,今日的外科醫生已經能夠透過病人體內的植入裝置,遠端讀取病人的血壓或心跳數據,不過如果醫生與病人的心臟取得聯繫,他就無法向保險公司申請費用;而且如果醫生因此做了錯誤診斷,也將面臨未知的醫療事故賠償責任。
目前體內有植入電子監控裝置的病患數約在550萬到600萬人間,不過所得到的效果比預期相差甚遠,因為現有的醫療照護體系無法適應它們的速度、多樣化和功能。儘管如此,座談會的成員還是對提出改進建議、甚至僅是指出缺失,抱持著十分謹慎的態度,顯然大家都寧可等待並觀察未來的政府政策變化。
不過若只談技術,眾人對未來都深表樂觀。
Zume Life執行長Rajiv Mehta則表示,醫療照護系統對於大多數病人來說其實都是多餘的,只要他們能善用一系列的技術和常識,對一些個人可控制的狀況做「自我照護」,例如對節食、運動、藥物服用、生物識別,以及焦慮、情緒、疼痛、睡眠等個人健康資料的監測:「人類對自己的狀況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不考慮醫療照護系統,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體內植入裝置技術的進展
來自一家InCube公司的發明家、企業家Mir Imran,則座談會上介紹了植入式裝置在治療(某些時候可自動)諸如糖尿病、癲癇等慢性疾病的巨大潛力。MedTronic的Stanton進一步指出,目前的科技能為心臟病患者在體內植入一種裝置,只要肺部有液體積聚(心臟衰竭的早期徵兆),該裝置就能透過配備藍牙的手機傳送警報給病人:「就像你的肺打電話給你。」
而這樣的技術能擴大應用至人體的心臟、腎臟、關節與大腦等器官,屆時醫生可遠端直接接觸病人的這些器官,無須在現場使用儀器對患者進行檢查,甚至可以不用打擾病患。類似的技術也可應用在遠距手術,例如在1萬英哩外的地方發生地震災難時,不在現場的醫生能藉此指導災區的緊急救難人員進行急救。
InCube的Imran還介紹內建RFID技術之植入裝置的應用潛力,最主要是能實現功耗的最小化。此外植入裝置也可以在使用近距離RFID閱讀器啟動後,才傳遞資訊;除了藍牙和RFID,Wi-Fi技術也能用來監測人體和傳輸數據。
大多數座談會上所討論的技術發展遠景,都是「總有一天會實現」,但在實現之前,Imran也表示,目前國家的醫療照護體系尚為準備好支付這些提供即時健康監測,以及提前預防疾病的技術之費用:「誰來支付相關費用?大多數病患恐怕都不願意拿出這筆錢,而醫生會願意無償提供服務嗎?」
Imran認為,醫療照護體系必須負擔相關費用,但以目前美國的醫療保險狀況來看,付款條件是取決於患者的治療結果,因此那些技術變成必須自付,這使得市場發展受限。而如果沒有一個能支持這些疾病預防技術的市場,座談會成員一致認為,恐怕無法催生太多的技術演進。
(參考原文:Medical technologists at CES: 'Your lungs are calling!',by David Benja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