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以石作基、木作頂,欲一觀木雕藝術,只得昂首一望了。 |
祖師廟的木刻,精細繁複,每一個木刻都引經據典,取材自民間傳說的忠孝節義。木刻的材料,是堅實的檜木和樟木,一塊塊原木在老練師傅的刀下,慢慢削出了封神榜、三國演義、二十四孝等故事。完成後的木刻,分別再依次漆上白色、紅色、黃色的底漆,最後再貼上金箔片。(為了避免在空氣中起氧化作用故用金箔紙代替金漆)往往一小座木刻,就得要貼去近千張的金箔片。如今整座廟宇已貼去數百萬張的金箔紙,工程之浩大,由此可見一斑。 |
祖師廟的木作部分本來因承重的關係,不宜施雕。但是因為其表面的結構體為方形目不施彩繪,而會令人覺得乏味,所以有在結構體上(如楣樑)雕上人物、花鳥、走獸等裝飾性浮雕,也有在結構組件上施雕者,例如吊筒的雕刻。又,每幅雕品均係一塊木料刻成,例如前殿內拱的獅子,其胸前的垂鍊和鍊子中央的鈴鐺,與獅子腳踩的球,其球內的一小珠,全是一木雕成。由此可見其木雕手藝之精巧與細緻。 |
祖師廟的木雕方式有圓雕、浮雕和透雕三種,施雕的部分概述如下: |
(一)圓雕
斗座:在樑與其上小柱子交點,稱為斗座。通常雕刻以草飾、獅形、象形和鹿形,兼具有承重及裝飾的作用,而通常皆由一塊木頭雕成。
吊筒:懸在樑下的短柱,多在底部雕成花籃或繡球做為裝飾,常常成列成排,裝飾效果非常強。祖師廟有上千個大小吊筒,極為可觀。
雀替:又稱「插角」或「托木」,位於樑和柱的交角上,具有穩定直角的功能。其中最特別的就是由名匠林松老師傅所刻的「飛鳳」,是立體鳳凰的型態,現今全廟共有十六隻,隻隻都是精心傑作,只可惜其人已作古,後世人恐怕難以再雕出如此細緻精巧的作品了。
(二)浮雕
楣樑:如位在三川門上,雕飾華麗的「壽樑」,上有人物等裝飾性的浮雕,非常的華 麗,其中央所刻的是如來佛祖,身側為阿難、阿彌尊者,兩邊是十八尊羅漢。雖然因為面積受限的關係,人物雕得很小,但各具姿態,栩栩如生,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豎材:位於吊筒的外面,是為了裝飾吊筒中段的準眼接縫,位置醒目,通常雕刻各種人物、八仙或是靈獸,具有連接木雕整體藝術的功用。
(三)透雕
吊筒:懸在樑下的短柱,多在底部雕成花籃或繡球做為裝飾用,常常成列並排,裝飾 效果非常強,祖師廟有上千個吊筒,極為可觀。另外,還有由斗做成的花籃吊筒所形成的「 網目」,裡面裝有燈泡,在夜間一起開亮,配合其上精密雕刻而成的仙人木雕,形成特別華 麗的景觀。
雀替:如半弧形的「魚龍」,龍頭魚身,民間傳說鰲魚喜好吞火,可用來壓制火神, 防止火災。
何以「雀替」既包含於「圓雕」,又包含於「透雕」?實因是因為它以不同的型態出現 ,例如半弧形的「鰲魚」,則屬於透雕,而「飛鳳」造型的雀替,是立體的型態,所以屬於圓雕。此外,祖師廟尚有許多造型美觀的斗拱,「斗拱」雖然是專為承重的構造,但經過工藝匠師對斗及拱巧妙的安排,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觀,如由斗拱組合而成的「藻井」,位 於屋頂的下方,藻代表的是繁瑣華麗,而井就是天花板,從下方往上,各邊都挑出斗拱,層層疊疊,集向中央,完全不用鐵釘,而能堆積出極具深度的空間,是傳統建築中非常繁複的裝飾技術,祖師廟的大小藻井很多,全部完工後將達到十五座,是一大特色。另外,正殿中的藻井,則為造型奇特的迴旋式,先是八角形的「井」,再向上逐漸旋成圓形,而巧妙的是,內層的各「斗」也由圓形變成菱形,更增加了迴旋的動感。
祖師廟正殿前的欄杆,是由黑檀木所組成,每根欄杆上都刻有精緻的木獅子。精巧細穎的木雕,和石刻一樣,是祖師廟精華的所在,有著高度的藝術價值與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