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好文轉貼]台灣前輩 藝術家李梅樹教授簡介

李梅樹﹝Li Mei Shu﹞﹝1902 ~ 1983

 
 
「吾生有涯,藝術無涯,欣然回首,一甲子的苦苦追尋操索,
深覺個人對藝術之貢獻未能達到真善美之至高境界......。」
這是李教授在畫集中的自序。
 
如今他悄悄地走完了人生旅程,所留下的不僅是地方父老的無限去思,也使得民間藝術活動的推展失去了一個堅強的後盾。

  李梅樹,生於民國前十年 (1901) 二月四日,世居臺北縣三峽鎮,家境富裕,父親李金印,母親李劉水,大哥是當地名醫。李梅樹排行第二。由於家庭環境的薰陶,從小就對音樂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就讀三峽當地公學五年級時,正值祖師廟的第二次重建。他時常在廟前嬉遊,廟宇建築及各種忠孝節義的裝飾題材,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學五﹑六年級時,在日本教師遠山岩的教導之下,對鉛筆和水彩畫有初步認識,可算為啟蒙時代。公學畢業後,考入農業實業科就讀。後於大正七年 (1918) 又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 即省立臺北師範學校前身 )。 這時,他開始以自修方式研習油畫,並從書中汲取知識。師範畢業後,從事教職,先後執教於瑞芳﹑三峽﹑尖山等地公學,課餘之暇專心致力研習畫藝。大正十一年 (1922) 石川欽一郎二度來臺,執教於師範學校。李梅樹雖已畢業離校,但為進一步研究,利用暑假返校參加石川所組織的「暑期美術講習會」。這時他以一幅三十號的油畫「靜物」入選第一屆臺展。次年又以三峽「後街」的風景油畫入選第二屆臺展。這兩次入選, 使家人確信他的稟賦及志向, 使他得以赴日作進一步的研究。 昭和三年 (1928) 十一月李梅樹前往日本,順利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西洋畫科。

  東美一年級,師事長原孝太郎(帝展審查委員),二年級則由山林萬吾教授人體素描,三﹑四﹑五年級在岡田三郎助教室研究油畫。由於家境富裕,使他毫無顧慮地投身於藝術之中。僅在二年級時,因大哥去逝而休學一年返回臺灣。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習畫,仍不顧母親及親友的勸告,回東京繼續未完成的學業。

  東美四年級,以一幅「自畫像」入選第七屆臺展特選獎。昭和十年 (1935),以「休息之女」獲臺展特選第一席,獲頒「臺灣總督獎」。 昭和十一年 (1936),「納涼之女」獲第十屆臺展特選,並被推薦為免審查。數度獲選臺展後,為進一步印證自己的畫藝,於昭和十四年 (1939 ) 再度赴日,租了一間畫室,專心地準備參加帝展 ( 日本帝國美術學院美術展覽會 ),同年以「紅衣」入選帝展(這時已改稱文展)。次年,又以「花與女」入選與帝展同性質的「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展」。 但在昭和十六年 (1941),他滿懷信心再度赴日,欲突破三次入選帝展,取得無鑑查資格。因此時太平洋戰事爆發,使他取消赴日計畫,而失去進階「無鑑查」資格的機會。

 

 

昭和九年 (1934),李梅樹與陳澄波﹑陳清汾﹑顏水龍﹑廖繼春﹑楊三郎﹑李石樵﹑立石鐵臣等八人,在臺北鐵路餐廳舉行臺陽美術協會成立典禮。多年來,在有計畫的活動及發展 下,為臺灣新美術運動豎立起一面強而耀眼的里程碑。此外他又與畫友於民國六十二年創立中國油畫協會。六十六年起擔任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李梅樹教授熱心於美術運動自始至終 不渝。

  民國五十一年,應聘擔任中國文化學院研究所教授。五十三年又應聘在大學部美術系上課。民國五十三年七月,國立藝專校長鄧昌國在美工科主任施翠峰推介下,力邀他出任美術科主任。他就任後在各方面都有很大改進,並曾將長福巖祖師廟重建的部份塑造工程,提供給學生作為實習之用。而在為學生募集畢業巡迴展經費時曾賣掉三幅油畫。由此可看出他對美術教育所作無私的奉獻。此外,他於民國六十一年擔任文化學院終身職的華崗教授,並於民國六十四年任教師大美術系。六十八年十一月代表美術界參加國建會並踴躍發言。

 由於家庭背景的關係,他也活躍於地方政壇。昭和九年 (1934),被任命為第八屆三峽庄 協議會員。昭和十年 (1935) ﹑昭和十四年 (1939) 當選民選三峽庄 ( 街 ) 協議會員。昭和十八年 (1943) 四月,任三峽街警防團長。民國三十四年 (1945) 八月,日本戰敗,被推為三峽街代理街長,民國三十五年 (1946) 三峽街改制為三峽鎮,成立鎮民代表會,被推選 為代表會主席。民國三十七年 (1948),就任三峽鎮農會理事長。民國三十九年 (1950),參加臺北縣第一屆縣議員選舉,順利當選,並且又連任了兩屆,在縣議員任內,參加臺北縣長的選舉,雖未能如意,但他在建設地方的自我期許之下,更專注於長福巖的建廟工程之上。

  祖師廟第二次重建後, 至光復時已歷五十餘年,由於年久失修,廟中住持要求修廟,且正值戰後,受征調的三峽青年都帶有祖師廟的香火包而能平安歸來。因此聯合請願修廟。最初成立重修委員會時,由陳炳俊先生(李梅樹的老師)任委員會主席,後因陳炳俊先生病逝 ,而由李教授接任主席,時為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一日。直至民國七十二年初李教授病逝為止 ,歷三十六年有餘。而三十六年的時間,李教授耗費了半生的心血在建廟工程上。最初,地方人士打算在兩﹑三年內修畢而舉行慶成建醮,而李教授獨排眾議,他主張有計畫的整建, 並到全省各地名廟參觀,自己繪製設計圖,然後公告廣徵匠人,並四處找尋優秀的匠師。工程中的一石一木,都需經過他的認可才能製作施工。

  長福巖重建的細緻﹑考究,其成就都是由李梅樹所促成。 在重建期間,由於施工期的緩慢而招致許多批評,甚至有藉神明附身欲傳達神意者。但李教授都不為所動,繼續執著於遠大的理想。其建廟的理想有三:

宏揚傳統文化

吸引觀光客以繁榮地方

以藝術之美善化群眾

  現在, 李教授悄悄地走了,而這件李教授一生中最大且未完成的作品將會如何呢?

根據我們訪問李教授長子李景光先生,而得知了一段往事。在李教授生前,曾和長子景光前赴日本三十三間堂參觀,三十三間堂內收有一千座木雕千手觀音像,且均出自於一人之手,其雕工之細﹑外形之美,可堪稱為極致之品。李教授在參觀之餘,除了敬佩雕刻師的美感及毅力外,亦立下了要為家鄉建立一座可與三十三間堂一爭雄長的「東方藝術殿堂」─長福巖祖師廟。

作   品 基  本  資  料 解 說

寧靜的村落

1927 年

麻布.油彩,54 x 74 公分

裸女

1933 年

油彩.畫布,97 x 145.5 公分

小憩之女

1935 年

油彩.畫布,162 x 130 公分

香魚

1938 年

油彩.畫布,38 x 45.5 公分

紅衣

1939 年

油彩.畫布,116.5 x 91 公分

黃昏

1948 年

油彩.畫布,194 x 130 公分

秋苑

1953 年

油彩.畫布,91 x 116.5 公分

晴光

1955 年

油彩.畫布,53 x 65.5 公分

三峽風光

1957 年

油彩.畫布,60.5 x 72.5 公分

愛孫

1965 年

油彩.畫布,112 x 145.5 公分

新裝

1965 年

油彩.畫布,116.5 x 91 公分

黎明

1968

油彩.畫布,65 x 91 公分

河邊清晨

1970 年

油彩.畫布,116.5 x 91 公分

奇萊春曉

1973 年

油彩.畫布,80 x 116.5 公分

窗邊斜陽

1973 年

油彩.畫布,91 x 116.5 公分

溪水

1973 年

油彩.畫布,61 x 73 公分

納涼

1976 年

油彩.畫布

91 x 116.5 公分

戲水

1979 年

油彩.畫布,116.5 x 91 公分

清溪浣衣

1981 年

油彩.畫布,80 x 116.5 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