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好文轉貼] 台灣三峽祖師廟 石雕

福巖在於石材的展現著實比其他廟宇多,而其除了列柱、石牆所搭配出來的整體美之外,石雕的細部亦相當精彩且豐富。而長福巖的石雕藝術亦有許多獨創的特點,如水車堵的線條及比例皆明顯,儼然為「牆頭」,具有柱頭的效果,雖然造形較為西化,但花紋仍為一圈圈蟠繞的螭虎。以下對其石雕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一、石柱

  以觀音石及花岡石為材料,分龍柱、花鳥柱及圓柱。 龍柱以及花鳥柱皆採自五股鄉之觀音石,品質極優。而其雕刻的步驟共計分為:

  1. 截取石柱長度。
  2. 於粗胚上繪所需之墨線花 紋。
  3. 粗雕平態。
  4. 琢磨修整。

  乍看之下,步驟雖然簡單,但雕工則須精細精準,所以所耗的時間之長自是不在話下。

  長福巖的雙龍柱都是「天翻地覆」形式(是由艋舺龍山寺所創),即是一龍頭在上,一龍頭在下。龍身上有各種人物帶騎的戰爭場面,其座騎有獅子、虎、麒麟、象等,人物皆持有武器,非常精緻,連容貌都雕的很細緻。其單龍柱皆為浮雕式,前殿及中殿的龍頭在下,而廂房的龍柱則是龍頭在上,是一種很罕見的做法;而其花鳥柱則多以浮雕方式展現。

  中殿為廟中最尊者,所以其正面的三對柱亦是最傑出的。中殿中央那對石柱,乃為雙龍蟠繞之八角柱,其雕刻分三層,非常細緻,名為「雙龍鋒劍金光聚仙陣」;次一對為「 百鳥朝梅」柱,是李梅樹教授所創,每柱各五十禽鳥,一對則正好百鳥。而其柱身各盤繞一株老梅,梅樹上棲息著姿態各不同的百鳥,而其中亦有外國的鳥類,依李梅樹教授的解釋是:「梅花是國花,『百鳥朝梅』含有萬邦來朝之意。」實在是意義深遠;最外一對石柱「雙龍朝卅六關將十八騎」,取材自「封神榜」,由李教授親手繪圖,再交由兩名石雕師傅花費三千個工作天完成,雕工之精細,由此可見一斑。

  廟內圓柱上除了打磨光滑,尚刻以對聯。其字體有篆、隸、草、楷,真可謂包羅萬象 ,除了正殿的金柱採用日據時代原用以建「台灣神社」之花岡石外,其餘石材仍採觀音石 。

  柱頭是採用忍冬葉的裝飾,僅上下稍有線腳,腰身稍內縮而無線腳,整體比例穩重而 有份量,並且在整個柱中獨之出來,收頭的效果頗佳。

  正殿的三對石柱,皆是以透雕法完成,每一根石柱都必須花上一千個工作天才能完成,據說雕刻至最精細巧妙之處,可以看到五層相疊的結構,各位如到祖師廟一遊不妨細細品味。


二、石牆

  右圖是廟中最常見的螭龍石牆,螭龍的圖形繼承殷商的青銅器獸面紋,可看到龍的耳、眼、鼻、嘴、身、爪、尾等細部,各龍又互相組合變化而成各種有趣的畫面。
  祖師廟的石雕豐富而多樣,除了完全立體雕刻的石獅外,其餘石雕歸納起來,可大致分成四種雕刻法,在大門邊的牆壁(又稱排樓面石堵),全都展現出來。以下便以民間匠師的習慣稱呼,分別來說明這四種石雕法。

 內枝外葉法:也就是「透雕法」,把「枝幹」雕在最裏層,「樹葉」(或人馬)刻在外層,上下、內外互相交疊。鏤空而多層次的雕法,特別顯出畫面的豐富和立體感。

  水磨沈花法:加水來磨平石材,使表面顯得光滑,再用「陰雕」方式刻上花鳥,也就是使圖案「沈」凹下去,只表現明顯的線條。右圖為李教授設計的作品。

  壓地隱起法:屬於「浮雕」的一種,把「地」(圖案之外的空白部份)淺淺的「壓」下去,使圖案隱隱約約的浮出來,但與邊框還是保持同一平面,並未太凸出。

  剔地起突法:同樣屬於「浮雕」的一種,但是把圖案之外的部份「剔」掉,使得圖案很明顯的凸顯出來。和邊框的「壓地隱起」法比較,可以明白兩者的異同。由於並沒有鑿空,跟最上面的「內枝外葉」法有所不同。

  長福巖的雕刻題材不受拘限,除了走獸、花鳥、水族之外,還有許多特殊的表現題材,如狼犬、熊、穿山甲、烏賊、章魚等。其中又以各柱珠的雕刻的表現題材最為特殊多變,反映了台灣特有的地理、物產特色,形態設計巧妙,足見匠師的創意和技巧。

  三川門兩側的石獅另有一段淵源:李教授不滿意匠師所雕之石獅,匠師不服,於是李教授親自動手,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設計造形,雕出石獅雛形,再交匠師修整。這座石獅氣勢非凡,特別是有西方美術,和李教授油畫所特有的寫實風格,不論是鬃、尾線條轉折的美感,或是整體動態和空間深度都是特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