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果子電影公司負責人 | |
■ | 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引發2008年全台灣最大的電影話題,「海角七號」是魏德聖等了十五年才見到的第一道彩虹,也是撫慰台灣的彩虹! |
勇敢做大夢 不怕做傻瓜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碰壁100次也不放棄 |
本文節錄自《今周刊》612期 / 撰文:今周刊‧賴珍琳 |
「海角七號」上映第19天,全台票房破4000萬元,是國片好久不見的佳績。導演魏德聖默默耕耘了十年,身上背著千萬元負債、經歷數百次的拒絕,都未能阻止他追夢。 上個周末,全台四十一家戲院內,幾萬名觀眾隨著「海角七號」的劇情又哭又笑。 戲院外,電視新聞傳來捷報:繼今年六月榮獲台北電影節首獎後,又獲得了東京海洋電影節首獎,將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票房也打破紀錄,上映十九天全台破四千萬元,可望超過「不能說的祕密」,上周還打敗好萊塢強片,成為台北票房的周冠軍。這是有史以來,台灣個人出資電影之中,最好的成績。 而在台灣最大網路論壇「批踢踢」上,網友們更以洗版方式,為這部電影做宣傳。連大師級導演侯孝賢都說,看了「海角七號」之後,他認為魏德聖有機會把沉寂已久的台灣電影界重新拉起來。 追夢步驟一勇敢做大夢 不怕做傻瓜 台灣電影沉寂夠久了,「海角七號」是台灣近十年來,首部沒有大卡司、沒有上百萬元電視廣告宣傳,票房就能輕鬆破千萬元的獨立製作電影。這是個奇蹟嗎? 在許多圈內人眼中,這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早就該得到的報償。但對魏德聖而言,這是他孤注一擲的賭注。為了拍戲,他抵押了房子負債三千萬元,同業看他,是個理想主義者,更是個傻子。 魏德聖,大家叫他小魏,今年四十歲了,人入中年談起理想,臉上還會帶著少年般的笑容。 在拍攝「海角七號」之前,魏德聖就已經有「顯赫」的事蹟了,○三年底網路上流傳一部短片:講述霧社事件的史詩級電影「賽德克巴萊」,這是魏德聖夢想中的史詩巨片的「宣傳片」。 「塞德克巴萊」,原住民語言中指「真正的人」。九七年一則原住民北上抗議政府的新聞,引起魏德聖注意。他看見鏡頭下如此剽悍的原住民,在都市叢林裡,卻是如此渺小無力。他翻開史冊發現了莫那魯道的故事,找到原住民為何能夠驕傲堅強地生存至今的理由。為了傳遞這份感動,他計畫以二億元資金拍攝。 當時沒有任何收入的他,自掏腰包二百五十萬元拍了這部五分鐘的預告,還架設官方網站,發動網路募款,明定一年內若能籌到一千萬元當作初期資金,片子就正式進入籌備期;反之若捐款金額不到一千萬元,這筆錢將捐給社福團體。 為了籌資,他到處拜訪金主;但難堪的是,一年之後,沒有任何電影公司、企業家對這個案子有興趣,網路募款也只籌到了四十五萬二千多元,這個製片計畫被無限期地延後,魏德聖自己也負債累累。從此,「賽德克巴萊」這五個字,對於台灣電影圈而言,幾乎等同於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的代名詞。 有人感佩他的勇氣,也有人讚歎他的創意,但大部分人的想法跟魏德聖好友、電影導演鴻鴻一樣:「這其實是件蠢事!」 魏德聖也老實地說,很多人看完短片後深受感動,立刻寫信來說要捐款,過了幾天要去郵局劃撥時,忽然間清醒過來,覺得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他們說,若是已經有了一億元,還想再籌另外一億元,他們就願意捐款;但是就算有了一千萬元,離二億元的距離還是非常遙遠,這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魏德聖說,「他們說的也沒錯啊。」 但魏德聖就是不死心,整整三年的時間,他到處找錢,不放棄任何機會與可能,數一數至少見過上百個單位,但每一次,都只有無情的拒絕,對方常常連坐下來二十分鐘聽他說完故事,都不願意。 哪怕只有一絲絲的機會,魏德聖都不放過,他幾乎用亂槍打鳥的方式來找錢。有一次在遠企的咖啡廳見到施明德跟民進黨新竹縣長候選人林光華,他衝上前去自我介紹,把劇本小說拿給施明德,卻誤把林光華叫成國民黨候選人鄭永金,鬧了個大笑話。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都是些聰明人都不願意做的傻事。 追夢步驟二滴水穿石 累積深厚實力 但這數以百計的拒絕沒有阻止魏德聖,他把拒絕當作實踐夢想的尖石泥濘,每超越一次拒絕,他便能離實踐電影夢的這一頭愈近,經歷一百次拒絕後,他愈發堅定拍電影的心志。 早在十年前,他就以一部七十分鐘、十六釐米的劇情片「七月天」驚豔影壇,成為最受矚目的新銳導演。二○○○年,導演陳國富找他擔任「雙瞳」導演,但出資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認為他太年輕,最後還是陳國富擔任導演,讓魏德聖全權負責演員篩選、分鏡設計與後製策畫。 這段經驗讓他大開眼界,見識到好萊塢的水準。「那些特效人員面對新的特效鏡頭,會先試著將難題做拆解,再想出十幾種方式來完成。」魏德聖說,「不要怕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有解決的辦法。」 「海角七號」監製黃志明,曾經參與過「雙瞳」、「詭絲」和「不能說的祕密」等片,他認為以魏德聖的才華,若是生在香港,早就是第二個劉偉強(「無間道」系列電影導演)或吳宇森了。「他非常會說故事。近年來,台灣的電影導演已經很少像『海角七號』這樣,敢讓演員講大量的對白了,因此這部片才能夠用最原始的力量感動觀眾。」黃志明說。 魏德聖的性格,與他電影中那些角色一樣,總是誠懇而溫暖,為了自我實現而努力不懈。一位與魏德聖同輩的台灣導演說,魏德聖是一位有實踐能力的夢想家,「很少看到像他這樣,會在劇本寫好後也把分鏡圖畫出來。他永遠在機會來臨之前,做出萬全的準備。」「海角七號」資金未到位前,他就畫好了三千多個分鏡圖。 拍攝「海角七號」最高潮的演唱會那幕戲時,魏德聖為了達到所要的氣氛,他從全台找來那些平常就愛跑團聽音樂的學生們,當台下的粉絲,而不是經紀公司找的臨時演員,才讓那一幕戲充滿力量。為了磨戲,「海角七號」足足拍了二十萬呎底片,僅次於「雙瞳」破紀錄的二十三萬呎。 追夢步驟三永不放棄 熱情創造可能 虛心,是魏德聖的另一個特質,他肯聆聽、採納他人的建議,這讓許多人願意不計代價地幫助他。 在金融界服務多年、擔任國內金控公司風控長的劉奕成,偶然機會認識了魏德聖以後,就義務性幫他做電影資金運籌、調度的工作。 劉奕成認為,魏德聖擁有能感動別人跟他一起做夢的能力,同時又能精準掌握電影語言,非常了解實踐的步驟。「例如電影中的每個笑點結束後,畫面大概都會停個三秒鐘再接下一個,這段空白就是留給觀眾的笑聲。」他說。 幫魏德聖做「海角七號」行銷統籌宣傳的李亞梅說,過去國片做後期宣傳總受限於資源不足;因此她很早就建議,開拍之初就要預備行銷資源。這些建議,魏德聖都聽進去了,即使拍片資金不足,他們還有專業攝影師全程跟拍幕後花絮。 電影人最無奈的就是找錢籌資,他卻能透過為「賽德克巴萊」而奔波籌資的一千多個日子,一點一滴累積出屬於自己的人氣與實力;從不知道如何與投資人溝通,到學會如何分析觀眾族群、預估票房收入,魏德聖上了一門珍貴的商業課程。而那些看過「賽德克巴萊」短片的人,也呼朋引伴走進戲院觀賞「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竣工汔今還積欠許多人薪資,卻沒人向他催討。甚至當魏德聖為了「海角七號」透支而向同為獨立製片的導演鴻鴻與吳米森調頭寸時,對方都二話不說,把自己原本要拿去還債的錢借給他。大家對這個「憨囝仔」都是疼惜與支持。 原本「海角七號」的預算是三千萬元,魏德聖為了拍出日僑遣返的場面,以及遣返艦在水面上航行的狀況,硬是將成本飆到近五千萬元。「我一個鏡頭都不能妥協,」魏德聖說,「我要讓觀眾看到故事內所有的場景,讓他們感覺值回票價;也要讓投資人看到我的能力,願意坐下來和我談『賽德克巴萊』。」原來,他一直沒放棄最初的夢想。 許多人問過他,這樣做值得嗎?魏德聖總是挺著脖子回答:「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投資自己,還怎麼要別人投資你?」 看來,夸父追上太陽,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